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大荒的开发与建设(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龙江党史》 宗述 参加讨论

三、在曲折中前进(1967~1978年)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黑龙江垦区也深受其害,从领导体制、经营管理制度到行之有效的生产规章制度一度被全盘否定,一大批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批斗,致使国营农场经济遭受挫折。但是,垦区职工和广大兵团战士在北大荒精神鼓舞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为继续开发建设北大荒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65年向中央提出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经中央批准后,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的10769名转业官兵(其中军官511人)分批到达东北农垦总局、省农垦厅和省水利局所属的29个边境农、牧、渔场插场插队,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第二师。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这项工作便停顿下来。
    1968年6月18日,中央指示重新组建兵团。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接收国营农、牧、渔场93个。农场职工25.5万人,耕地1843万亩。1969年,由国家投资,兵团组织技术力量和机械装备,进入抚远荒原。
    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但是,由于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再加上管理不当,一度出现超建、超购、超支、超编现象。
    兵团组建时,省农垦厅的大多数农牧场都纳入了兵团建制,还剩下15个规模较小、分散在五个市县的农场也下放给所在市县。1968年6月25日,又把31个劳改农场下放给所属地区的市县,并逐步调离劳改犯人和刑满从业人员,充实国营企事业的职工。
    省属农场下放后,平调现象严重。1972年3月7日,省革命委员会决定重建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把下放的46个农场收回,实行统一领导。年底,又将原属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两个农垦局的32个农牧场,并入省农场管理局。这样,全省国营农场除原县属农场和部队农场外,分属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省国营农场管理局两大系统。
    为了进一步推动黑龙江垦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中共黑龙江省军区委员会的意见,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改变了兵团体制,撤消了其领导机构。1976年2月25日,在佳木斯市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总局下设宝泉岭、红兴隆、牡丹江、建三江、北安、九三、嫩江、绥化、哈尔滨、大兴安岭、呼盟11个国营农场管理局,共辖53个农牧场3522个生产队。拥有土地总面积14959万亩,耕地2891万亩,总人口189万人,职工86.5万人。农垦体制的改革,给农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
    从1968年冬开始,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陆续来到北大荒。到1971年末,全省国营农场系统共接收安置了城市知识青年45万人(包括1963年由东北农垦总局接收的北京知青19120人,哈尔滨市知青7600人),其中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收31万人,省属农场接收14万人。
    大批城市知识青年进入北大荒,提高了垦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增加了新生力量。广大城市知青在老一代垦荒战士带领下,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开拓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开发建设北大荒,默默地奉献力量,培养成为一代新人。自1981年开始,由于落实政策,大批城市知青继续返城。到1995年末,继续工作在黑龙江垦区的城市知识青年已不到3万人。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自1968年至1973年,国家对兵团的基本建设投资累计为8亿元,拖拉机增加49%,职工增加50.8%,耕地面积扩大34.8%,粮豆总播种面积扩大17.5%。1968年盈利1347万元,1969年开始出现亏损,到1973年5年累计亏损5.37亿元。省属农场也亏损1.13亿元。
    1973年冬,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根据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采取措施,扭转被动局面。这些措施主要内容是:(1)组织干部技术人员分批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生产管理水平,大量起用原农场干部。(2)恢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否定的合理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财务包干,加强成本核算。(3)打破平均主义分配形式;实行标准化作业。
    为加快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又增加了投资。自1973年至1975年,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基本建设投资6亿元。用于农用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化肥、农药物资的购置和更新,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到1975年,全垦区盈利9477万元。全兵团耕地面积由1968年的1843万亩,增加到2497万亩。
    黑龙江垦区地处边陲荒原,远离集镇,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条件下,必须自行解决一系列社会性服务,并自成体系,形成“农垦小社会”。兵团成立后,“农垦小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粮油、副食供应,以及文教卫生、劳保福利等自给自足,就是生产建设领域中的许多方面如交通、通信、科研、广播电视等,也都自成网络,社会服务设施齐备。1995年,黑龙江垦区工业生产已形成食品、煤炭、黄金、机械、化工、建材、造纸等21个行业,拥有建筑企业230多家,科研院(所)16个,高等院校8所,中小学(含中专)480多所,职工医院120多个,具有相当规模水准的小城镇140多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