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社会变动和京师居住格局的演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郭松义 参加讨论

自清统治者入关以后,接连在各地挑起诸如圈地、剃发、屠城等激化民族矛盾的行动,京师是全国的心脏,这里所发生的一举一动,更为人们所注意。因此,尽管圈房的决策已定,并为此屡下诏谕,但面对现实,毕竟有所忌惮,在类似像傅景星这样的汉官吁请下,圈房行动曾一度陷于停滞,但矛盾并无根本解决。
    顺治五年(1648)八月,顺治帝福临在谕户部等衙门中强调,京城因满汉杂居造成争端频发,社会无法清宁,再次提出迁徙汉人出城的主张。诏谕称:
    京城汉官民原与满洲共处,近闻争端日起,劫杀抢夺,而满洲人等彼此推诿,竟无已时,似此何日清宁,此实参居杂处之所致也。朕反复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除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其原房或拆去另盖,或贸卖取价,各从其便。朕重念迁徙累民,着户工二部详察房屋间数,每间给银四两。此银不可发与该管官员人等给散,令各亲身赴户部衙门当堂领取,务使迁徙之人得蒙实惠。六部、都察院、翰林院、顺天府及大小衙门书办吏役人等,若系看守仓库,原住衙门内者勿动,另住者尽行搬移;寺院庙宇中居住僧道勿动,寺庙外居住者尽行搬移;若俗人焚香往来,日间勿禁,不许留宿过夜,若有违犯,其该寺庙僧道,量事轻重问罪。着礼部详细稽察,凡应迁徙之人,先给赏银,听其择便,定限来岁岁终搬尽,着该部传谕通知。(11)
    比较以前的圈房诏谕,这一次无论就搬迁对象(汉官及汉商民),或迁出后安排去处(尽徙南城外城),以及动迁时限(限顺治六年十二月止),都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变以往的无偿圈占,准许房主可选择拆去另盖,或贸卖取价。凡愿出卖者则按房屋间数,每间给银四两的价值,亲赴户部领取。随后,朝廷又追加恩典,同意迁居者“有地土者准免赋一年,无地土者准免丁银一年”(12)。
    迁居既然限期执行,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困难重重,正如工科右给事中魏象枢所言,“南城块土,地狭人稠,今且以五城之民居之,赁买者苦于无房,拆盖者苦于无地,嗟此穷民,一廛莫必,将寄妻孥于何处乎”。故建议朝廷敕谕有关衙门,“尽察前三门外官地官房可为民居者,许令量地输银,给以印照,俾作永业”。结果得到批复,谕令工部会同五城御史,查察“南城官地并民间无房空地,将迁徙官民好生安插”(13)。内城商民大批迁居前三门外,促进了这一地区街市的繁荣。明末清初人谈迁在《北游录·纪闻》中记录了他亲身的感受:
    都市,北方待期而市曰集。京师大明门两旁曰朝前市,不论日;东华门外灯市,则元节前后十日;东华门内曰内市,则每月三日;正阳门之桥上曰穷汉市,则每日晡刻;刑部街西都城隍庙市,则每月朔望及念五日。今庙市移外城报国寺,期如前。甲午冬,增灵佑宫,则每月初八日。灯市亦移正阳门外,闻之人曰,皆不如昔日之盛。(14)
    谈迁说的前面一段是指晚明事。所称大明门,入清后改叫大清门。后面一段是谈内城汉官民迁居后,商业中心转移,原在内城的集市和灯市也随之迁到外城。只是人们在不断遭受骚扰的惊恐之余,社会秩序恢复仍需时日,故有今不如昔之叹。在当时,由于内城外迁居民众多,只靠前三门沿线难以容纳,所以也有不少人家选择城郊各城门关厢一带聚居。一则此地离城不远,便于谋生,再则与前三门热门区段相比,地价亦相对便宜,易于盖房租房,不过这大都是一些生活比较贫困的低层百姓。尽管如此,百姓迁居后,也不意味着生活就平稳安定了。顺治十六年(1659)闰三月,左都御史魏裔介乘轿至南城都察院衙署,见有百姓数百人号泣于衙门口。经询问,原来在崇文门外打磨厂有空地一块,先前曾被内城迁居失业之民作为官地安顿约千余家。十年后,大兴县奉户部令发出传票,称此系嘉蔬署官地,须得限时腾退。魏以此上疏请命:“至京师内城失业之民,既给与官地,宜即令永业,勿复圈为园囿,致转徙流离。”(15)可见只要有关当局有了新的意愿,仍可置先前承诺于不顾,再次侵害百姓利益。
    经过顺治五、六年大规模的逼迁活动,京师的居住格局终于形成,出现了内城由旗人占据,外城和城周围是汉人住地的基本状况。曾在顺治十年(1653)十月抵京,十三年(1656)二月离京南返的谈迁,所见京师官民居址已是“汉人尽归之外城,其汉人投旗者不归也,内隶内城”,并按旗色分驻内城各地。(16)康熙二十六年(1687)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洪若翰,在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书信中也明确指出:“北京由两个城组成:第一个是满人城,皇帝的宫殿就在这个城的中央,第二个是汉人城。这两个城是相连的。”(17)又如再晚一些的沙俄特使、荷兰人伊兹勃兰特·伊台斯记述:“住在北京城内的大部分是鞑靼人,汉人必须住在外城和关厢,那里有最大的市场和店铺。”(18)鞑靼人是当时西方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的满族人,实际上包括满、蒙、汉在内的八旗人。清朝统治者所以要在京师急切推行满汉分居,除沿袭早先聚族而居的习俗,主要是进关以后,面对庞大汉族民众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所采取的措施。他们把八旗中大部分精锐安置在京师,而京城的居住核心紫禁城是皇帝和家口的住所,然后是皇城,系皇帝私属内务府三旗居地,然后才是外八旗。外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其中上三旗中的镶黄、正黄两旗,均分列左右两翼之首,这都是大有深意的。康熙以后,随着皇帝看重西郊园居,于是围绕畅春、圆明等苑囿地区亦移驻八旗分点聚居,以作守备。京师的这种八旗军眷单独城居的模式,后来也为各地驻防军队所效仿,并名之谓满城。
    清初京师的迁居活动之所以前后拖延五六年多,就是因为此等做法严重地侵犯了在城的汉族官民利益,遭到人们明里暗里的抵制,这才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适当给予经济补偿,并划官地供建新房,减少搬迁阻力,使京师内城终于成为单一的旗人住居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