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社会变动和京师居住格局的演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郭松义 参加讨论

二、汉官重返内城居住
    京师内城搬迁的完成,虽然增加了统治者的安全感,但同时遇到很多麻烦。首先是处理政事时,因住地阻隔,不能及时正确地得到汉官们的咨询,从而加大了施政成本。
    先说解决施政方面的困难。入关后,统治者面对的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汉人地区,并早已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行政统治体系。所谓“清承明制”,就是指在汉族统治区,政治体制基本上依据明代,而这恰恰是满族掌权者们所不熟悉的,必须仰仗明朝旧官,或汉官中有政治历练的人来协助运转。一般来说,日常政务处理,因六部和都察院等衙门都设在离前三门不远的大清门两旁,居住在外城的汉官可以利用城门启闭时间,到部院应值处理。但若遇重大机务需要内阁及时请旨,或皇帝急需内院(或内阁)传旨发办时,就难免会显得无奈。因为他们的办事地点都在紫禁城内,与外城距离遥远,一旦汉官下值,就无法赶办。顺治帝亲政后,重视效仿明制,提高内院(或内阁)地位,却因君臣相隔影响办事效率,矛盾更见显露,改变局面已势在必行。顺治九年(1652)正月,时任弘文院大学士的汉官陈名夏,以党附谭泰议罪解任。陈有才能,曾是参与内院机要的人物,故虽令解任,然仍给俸如故,并发隶正黄旗下,目的是为复任后移居内城提供方便。果然,次年四月,顺治帝命拨银1500两,“治宅皇城内”(19),随补陈秘书院大学士职。(20)接着十一年(1654)二月,又“命内院大学士金之俊、吕宫等移家皇城东华门内,各赐宅一区”。(21)金是当年多尔衮率军到临燕京时,最早出城迎迓的汉官之一,顺治十年授国史院大学士,后改中和殿大学士,被顺治帝视为“欲皓首相依,不忍离”的人。(22)吕宫,顺治四年状元,十年升授弘文院大学士。后因多病,屡次辞官,但被一再慰留,诏称他是国家“辅弼之臣”。(23)顺治时,赐宅移居皇城的汉官,都是内院或后改内阁的大学士,他们差不多都担任过部院一级官,熟悉朝廷政治机制行运,能保持内廷和外朝乃至地方各衙门正常沟通。清初,一些军国大事均把持于由满洲贵族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身上,他们轻视皇权,损害乃至排斥汉官权益。在此情况下,皇帝的举动,对于提高自身权力,适当缓和满汉矛盾,稳定时局,应该是有好处的。
    因政治需要,在康熙时期,奉诏迁入皇城居住的差不多都是入值南书房的词臣。南书房位于紫禁城内乾清宫南庑西南角,原是皇帝与翰林院词臣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场所。因地处机密,当康熙帝与他们接触中,发现颇有些人思路清晰,办事缜密稳妥,便设想选择其中可信者,早夕侍奉,以备咨询政事、起草诏旨用。首先被选的是张英。十六年十月,他以翰林院侍讲学士的身份出任南书房行走,又以“伊等在外城,宣诏难以即至,着于城内拨给闲房,在内侍从”(24),寻赐第西安门内。随后又有高士奇、朱彝尊、励杜讷、朱汉雯、蒋扬孙、查昇、程文彝、蔡升元、蒋廷锡等人,亦多以翰林院官入值南书房而获得赐第。(25)这些赐第的位置,除前述西安门内(也有作西华门外的),还有像朱彝尊在黄瓦门东(沙滩附近),励杜讷在地安门,程文彝在西华门外北池子(地安门东夹道),蒋廷锡在西华门外蚕池西等,均与内廷相距不远。
    如果说,开初的赐第都限于紫禁城外、皇城以内的范围,对象先是内院或内阁大学士,随后以翰林院词臣为众,那么自康熙晚期起,入住内城汉官的范围更有扩大之势,居地亦不只在皇城。像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进士,在朝历任部院官,以“居官甚好,才品俱优”授文渊阁大学士。(26)他的寓所一度安排在西城太平湖附近的中街(曾住外城西珠市口);朱轼,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雍正元年(1723)以部院官入值南书房,后为文华殿大学士,他的赐第在地安门外;史贻直,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雍正元年在南书房行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赐宅西城护国寺;彭启丰,雍正元年进士,入南书房,历任部院官,居阜成门内麻线胡同;汪由敦,雍正二年(1724)进士,入值上书房,充军机处行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赐第阜成门大街,后又迁居东城汪家胡同(东四十三条);刘统勋,雍正二年进士,入值南书房,上书房总师傅,命任军机处行走,官至东阁大学士,赐第于东四牌楼;蒋溥,雍正八年进士,先后在上书房、军机处行走,官至协办大学士,赐第德胜门南李广桥左;刘纶,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入值南书房,任军机处行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赐第阜成门大街;于敏中,乾隆二年状元,入值上书房,上书房总师傅,命在军机处行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居于护国寺近旁兴化寺街;裘曰修,乾隆四年进士,先后在南书房、军机处行走,官至工部尚书,赐第东城石虎胡同;王际华,乾隆十年探花,官至户部尚书,赐宅于护国寺;梁国治,乾隆十三年状元,任军机处行走,入值南书房,官至东阁大学士,赐第拜斗殿;钱载,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赐第李广桥;董浩,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入值南书房,四十四年(1779)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第西直门新街口。按规制,赐第属官房,罢官后即需交还。康熙四十年(1701),张英乞休还乡,临走前奏请交还内城赐第,得谕:“此屋即赐卿两子居,联见卿子,如见卿也。”雍正元年五月,因不慎,张的西安门内赐第毁于火灾,新皇帝又命内务府总管大臣查明于旧第东一里许,再赐宅一所。这些都属于朝廷特恩。(27)再如城内护国寺原赐张廷玉宅院,后改赐史贻直,乾隆二十八年史病故,又将居地转赐王际华,(28)说明赐宅可由朝廷一再转换。关于皇帝赐宅与汉大臣的原因,一度袭封礼亲王爵的昭梿曾有此解释:
    定制,汉员皆侨寓南城外,地势湫隘,凡赁屋时,皆高其值,京官咸以为苦。又聚集一方,人情諈诿,势所不免。列圣咸知其弊,故汉阁臣多有赐第内城者。(29)
    按照昭梿的说法,朝廷赐第内城,一是照顾汉官生活困难;再是怕汉官麇集一起发生相互请托、乃至结党,做出有碍朝廷之事,预作一定的政治防范。当然无论是施善拉拢,或防患于未然,都是出于统治者的利益,而且即使是善意让汉官享受荣耀,亦所得有限,因为赏赐的只是居住权,而不是所有权。
    真正标志汉官或汉人入居内城的,应是由其个人意志主导,不受阻扰地租房或买房居住,这至少在乾隆初已经出现。东皇城外偏北弓弦胡同有称半亩园的院子,顺康之际,归贾汉复所有。贾是正蓝汉军旗人,曾出任过河南、陕西巡抚。乾隆初,此院由员外郎杨韩庵所得,此后又多次转手。(30)这种转手,当指相互买卖或租赁。又,《述庵先生年谱》说,王昶在京师就官时,先居于外城教子胡同和烂面胡同,乾隆四十四年(1779)迁至东城西堂子胡同,随后因放外官,弃租。迨五十四年(1789)授刑部右侍郎返京,“时京城买宅甚贵,江西粮道陈嵩山兰森为大学士桂林陈文勤公孙,云有故第在内城勾栏胡同,可居,遂寓焉”。(31)按:文勤当系文恭之误,指乾隆时曾在多个省份出任督抚、二十八年返京迁尚书授东阁大学士的陈弘谋。陈兰森是弘谋的孙子,文中说的勾栏胡同,位于东城南小街史家胡同北。如此说来,王昶两次进京,都在内城租房而居。另如谢墉,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居正阳门内西城根;(32)刘鐶之,乾隆四十四年进士,嘉庆时任尚书等官,居于内城某地;(33)汤金钊,嘉庆四年(1799)进士,原寓长安街中街,任国子监祭酒时再迁地安门外文昌宫;(34)谢、刘、汤等人的居所,亦不属于官家所赐。类似情况,此后见到的就更多了,如阮元,嘉庆十六、十七年间,曾一度“赁屋于西城阜成门之上岗”(35)。大学士彭启丰曾孙蕴章,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早先曾多次迁居,待迁文渊阁大学士后,乃于咸丰九年(1859)移居阜成门内马市街小麻线胡同。(36)道光初年起“入值南书房,荐擢正卿,屡司文柄”的许乃普,则居于西城石老娘胡同。(37)再像曾任太常侍等官的蒋祥稚,早先在京师也频繁地搬家,道光元年(1821)寓内城游击胡同(圆恩寺附近尤家胡同),其子蒋立墉,道光十三年任翰林院学士,析居内城西铁匠胡同(38);曾国藩,道光二十四年移寓前门内碾儿胡同(39);徐会沣(曾任兵部、工部尚书),居西四牌楼;张之洞住所在什刹海南白米斜街;左宗棠僦居东安门内;曾殉庚子之役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则居于东城锡拉胡同。(40)以上只是笔者经眼的例子,而且愈到后期,入居内城的汉官也更多,有的还一迁再迁。尽管他们的迁居,主要为了入朝或到衙门办事方便,但从开始规定诸凡汉官一律迁往外城,到随后用朝廷赐第方式解决咨询需求,至再后来,只要汉官需要,便可不受限制迁入内城居住,说明初期满汉居住方面的隔离政策,已无法持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