⑩《阿勒坦汗传》,珠荣嘎汉译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页。 (11)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6-58页。 (12)一些学者将其称为乌兹别克汗国,参见米华健:《清的形成、蒙古的遗产及现代早期欧亚大陆中部的“历史的终结”》,见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第125页。也有学者称其为哈萨克汗国,参见纳比坚·穆哈穆德汗:《15世纪至18世纪中叶哈萨克与西蒙古准噶尔部关系初探》,《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13)Chahryar Adle and Irfan Habib ed.,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Vol.V,UNESCO Publishing,2003,p.412. (14)参见郑晓:《皇明北虏考》,见薄音湖、王雄编:《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1、213页。 (15)Joseph F.Fletcher,The Naqshbandiyya in Northwest China,in his Studies on Chinese and Islamic Inner Asia,B.F.Manz ed.,Ⅺ,pp.4-7. (16)参见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7)以上皆引自Chahryar Adle and Irfan Habib ed.,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Vol.V,UNESCO Publishing,2003,pp.410-412。 (18)参见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第363页。 (19)《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第103-104页。 (20)(21)《阿勒坦汗传》,第57-58、62、126页。 (22)据《明史》所载:“俺答亦劝此僧(指三世达赖)通中国,乃自甘州遗书张居正,自称释迦摩尼比丘,求通贡,馈以仪物。居正不敢受,闻之于帝。帝命受之,而许其贡。由是,中国亦知有活佛。”张廷玉:《明史》卷二一九《西域传三》第2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575页。 (23)参见胡凡:《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温德华:《俺答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关于蒙古南下“扰边”的动机,学界尚有不同看法,多数人认为是通贡要求得不到满足的结果,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或以为是由于游牧经济本身的缺陷,或以为是气候及环境的因素,也有人认为就是为了抢掠物资、特别是畜牧业物资。参见姜爱红:《明代蒙古南下“扰边”探析:1436-1464》,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4)《明英宗实录》卷一三六,正统十年十二月丙辰、丁巳。 (25)参见《明英宗实录》卷一六○,正统十二年十一月壬辰、甲辰。 (26)参见《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三,正统十三年十二月庚申。 (27)据郑晓:《皇明北虏考》,天顺间,“毛里孩、阿罗出、孛罗忽三酋始入套,争水草,不相能,以故不敢深入为寇”;“成化间,大抵瓦剌为强,小王子次之,二种反复相残,并阴结朵颜,伺我塞下。即贡马,二种亦相继往来,恐中国左右,以故虽深入,彼自相猜忌,不能久留内地”。参见薄音湖、王雄编:《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第214、216页。孛罗忽本名巴彦孟克,为满都鲁汗封为博勒呼济农,掌管右翼蒙古。 (28)参见《明宪宗实录》卷二二,成化元年十月丙戌。按:癿加思兰亦蒙古右翼的太师,与孛罗忽相仇杀。 (29)参见《明宪宗实录》卷三七,成化二年十二月丁未。 (30)《明孝宗实录》卷一五,弘治元年六月癸卯。 (31)郑晓:《皇明北虏考》,见薄音湖、王雄编:《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第216页。 (32)《明孝宗实录》卷三二,弘治二年十二月壬申。 (33)《明孝宗实录》卷四三,弘治三年闰九月丁酉。 (34)《明世宗实录》卷二五一,嘉靖二十年七月丁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