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俄科塔边界谈判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域研究》 何星亮 参加讨论

3.磨延战术
    《中俄改订条约》虽未明确议定科塔一段边界线,但也言明在红线与直线之间,“酌定新界”。也就是说,应该在红线与直线取其中为分界线。沙俄欲违约多占,并不想取其中线,而希望以直线即以哈巴河为界。所以在谈判前一年派兵占据哈巴河以西地区。
    然而,军队占领哈巴河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要迫使中国分界大臣最后在条约上画押签字,才能真正把哈巴河划入俄国领土。因此,俄国分界大臣在谈判中,竭尽狡辩之能事,非以哈巴河为界不可,与中国分界大臣反复争辩,企图磨跨对方。
    “磨”也是沙俄对外谈判的惯伎之一,早在同治初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谈判之时,便采用这一战术。在1862年的谈判中,从8 月初起至10月初,历时两个月。在1864年谈判中,从9月初至10月初, 又历时一月之久。在谈判之时,俄国代表依强逞横,“执意要挟,贪求愈甚”,非以俄方炮制的国界草案分界不可。中国代表反复以理剖辩,谈判“自午至酉,几至舌敝唇焦,无如该使臣仍云丝毫不能更让。其为胸有成见,牢不可破,万难理喻。”(注:《勘界大臣明谊等奏分界一事已照俄使议单议定换约摺》,《同治条约》第七,第3-8页。)
    科塔边界谈判事宜较之塔城中俄西北界谈判,简单得多,明确得多,按照《中俄改订条约》所规定的走向分界,是极为容易之事。但沙俄为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仍采取“磨”的战术。第一阶段,沙俄在毫无道理可讲的情况下,仍与中国分界大臣“相持十余日之久,未有成议”。至第二阶段,“又相持十余日之久,未能定议”。(注:《分界大臣升泰等奏勘分科塔界务情形摺》,《光绪条约》第十二。)谈判从六月初二日开始,至七月初四日才议定新界,仅在谈判桌上就相持一月余,时间不可谓不长。由于中国分界大臣据约力争,步步为营,最后未能让沙俄的阴谋得逞,议定以阿拉克别克河为两国边界。虽然此次分界,沙俄又占据原属中国的“海留图河中间之山与斋桑淖尔、玛呢图噶图勒干卡伦”,(注:钱恂:《中俄界约斠注》卷4,第3页。)但基本上还是按照《中俄改订条约》在红线与直线之间酌中定界。
    清政府的谈判策略
    1.勘界总原则
    《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之后,清廷对接收伊犁和重新划分西部边界十分重视,多次颁布谕旨,作好接收伊犁和重新分界的准备。清廷纯属关于勘分科塔边界的谕旨,最早者为光绪八年六月乙亥日(1882年8月4日),是在接到清安、额尔庆额关于俄人带兵潜入科境、宜先事筹备的奏摺后所颁布的谕旨:
    又谕:清安等奏,俄人带兵潜入科境,宜先事筹备一摺。据称四、五月间,俄人数百名,突至哈巴河地方驻扎。该处为科境门户,又为塔城屏蔽,俄人早经垂涎。且恐有觊视阿勒泰山之意。新定条约内奎峒山,系俄人诡谲,即是阿勒泰山。若任其勘改,实有关碍等语。……西北边界,于科塔两城,均有关系,既经定约,只宜按约勘改。惟条约内载,自奎峒山过黑伊尔特什河,至萨乌尔岭,画一直线,就此直线与旧界之间,酌定新界等语。所指地名,必须查考确实,方免混淆。至旧直线以西、旧界以东,酌定新界,稍有迁就,出入甚大。长顺于查勘地界时,务当详慎妥办,不得稍涉大意。并著金顺、升泰随时会商办理,以清边界。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注:《清德宗实录》卷148,第8-9页。)
    从光绪八年六月第一次谕旨至光绪九年五月,前后不到一年,便颁布八次谕旨,可见清廷对勘分科塔边界的重视。从清廷关于勘分科塔边界的谕旨来看,其总原则是:充分准备,据约力争,内外相安。充分准备,即详细查勘界址,妥善安插、抚恤蒙、哈等族,选派勘界大臣。据约力争,即“按约勘改”,“力与指辩”,“勿稍迁就”,“毋得稍涉大意”。内外相安,即“妥慎办理”,勿使蒙、哈“滋生事端”,勿使“俄人有所藉口,转多轇轕”。
    清廷的这一勘界总原则,在中俄交涉史上可说是比较强硬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当时国内较稳定,没有大的动荡。新疆自左宗棠驱逐阿古柏匪帮之后,局势较为稳定。而且,当时伊犁已收回。中外关系除了与俄国之外,也较正常,与其他国家没有大的矛盾和冲突。
    其二,不失地利,以固边防。沙俄在谈判前派兵占据哈巴河,欲以哈巴河为界。而哈巴河“为科境门户,又为塔城屏蔽,俄人早经垂涎。且恐有觊视阿勒泰山之意。”(注:《清德宗实录》卷148,第8页。)若任其勘改,失地利,后患无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