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战后初期中国经济恢复与重建的若干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汪朝光 参加讨论

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正常的收支预算已经无法反映真实的收支状况,预算成了数字游戏,每年编制的政府预算也失去了意义。根据财政部长俞鸿钧的报告,1946年政府收入19791亿元,支出55672亿元;1947年收入138300亿元,支出409100亿元。张嘉璈提供的数字为,1946年收入28770亿元,支出75748亿元;1947年收入140644亿元,支出433939亿元。无论哪一说,赤字均高达60%以上(注:《民国财政史》,171页。)。政府财政已完全成为赤字财政,靠印钞票过日子。而且物价上涨倍数已经高出预算增长倍数,1946年高出36%,1947年则高出215%,表明政府的实际开支处于萎缩之中(注:《历年总预算数与物价增长倍数比较》,二档,档号六-2462。)。由于钞票越来越不值钱,即便政府收支也不得不运用实物(如田赋征实)进行。以往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税收,由于币值变动过于频繁而难以计算;填补亏空的重要手段公债,由于法币信用的低落难以发行。1946年,税收在总收入中只占42.3%,非税收入(包括出售黄金外汇和接收物资)则占到57.6%。在非税收入已经占据政府收入大半的情况下,一旦此项收入枯竭(如停售黄金),填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就只剩下印钞票一项,法币信用便失去了最后一道防波堤,其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广大普通百姓生活水准的下降。法币购买力指数,从战争结束时的0.289,下降到1947年3月的0.0089,幅度之大,是一般工薪阶层难以承受的。虽然实行了以生活指数发放薪金的方法,并按时调整生活指数,但仍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从物价指数与生活费指数的关系看,1945年9月,上海物价指数为战前的346倍,生活费指数为299倍,此后物价指数与生活费指数互有涨落,互有高低,但自1947年5月以后,直到1949年5月,物价指数始终高于生活费指数。在物价指数高于生活费指数的情况下,工薪阶层的收入绝对下降,而在物价指数低于生活费指数的情况下,因为指数编制的滞后效应(按季或按月进行),以及编制时的操作(如按低价而不按基准价编制),因此以实物计算的收入仍在下降。另据统计,上海生活费指数与物价指数之比,如以1937年为1,则1945年8月为0.68,1947年12月又降至0.49,表明即使按指数计算,生活水平也至少下降50%以上。这种下降在社会各阶层中的表现不一,受影响最大的是所谓公教人员,即各级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和大中学校教师。据统计,昆明的一个大学教授,1945年下半年的月工资为战前的300倍以上,但同期生活费指数上涨6039倍,因此实际收入只及战前的1/20(注:《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84、168-170、335-337页;杨培新:《中国通货膨胀论》,生活书店1948年版,53-54页。蒋介石侍从室六组组长唐纵1946年每月工资收入10余万元,但开支需40余万元,其妻每与他争吵,他也感无可奈何。以唐纵这样的高官尚且如此,惶论一般百姓(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615页)。)。所谓公教人员,是维持政府及社会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他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其对自己服务的政权态度的变化,从而威胁到这个政权的统治基础。在收入水平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他们或者是洁身自好,清廉自守,但要忍受清贫的折磨;或者是得过且过,甚或贪污腐败,以至政风日下,民怨四起。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吏治败坏,确乎不完全是官僚个人品质的好坏问题,而与经济状况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牵动政治,政治又影响到经济,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对国民党统治的衰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国民党统治下的通货膨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其整个统治的政治问题。国民党自己也承认:“风气败坏,军纪废弛,行政效能低落,其最大原因,首为军警公教人员,生活待遇之未尽合理”(注:《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二中全会辑要》,36页。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对公教人员生活的影响,国民党决定对公教人员实行实物配给制度,1947年3月先在京沪两地实行,供应量为:每人每月米8斗,盐4斤,糖2斤,油3斤,煤球200斤,布每半年20尺(《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第2册,995页)。但这一措施不过施行于部分公教人员,而且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对他们生活水平的影响。)。
    国民党对于通货膨胀导致民心涣散的严重性并非不知。宋子文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作政治报告时,通篇所谈内容几完全为经济问题,关键又是如何控制通货膨胀,但他对解决这一问题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提出的方案无非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的老套。谁都知道,平衡预算的关键是减少军费,而内战带来的军费支出成了预算的无底洞。宋子文知道军费必须裁减,但又承认这“还需要相当时期,方能成就”(注:《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二中全会辑要》,17-18页。)。关键是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决定了军费不可能大幅度削减。1947年2月黄金风潮爆发,宋子文被迫下台,他在立法院报告时声称:“政府对于收入极为有限,但为应付各方开支要求起见,不能不仰仗于增加发行。本人深悉此种途径,足以引起可能之严重局势,因此本人和同僚们,日夜为这个问题担心,但是各方面总以为本人是在一味拂逆他们的意志。如此忍受各方的责备,几乎只可认为命运所支配。”(注:《行政院长易选》,《东方杂志》第43卷6期;《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70册,53页。)此种表示暗含了他对不能削减开支也即军费,结果导致他下台的抱怨与不满。军费降不下来,赤字问题便解决不了,恶性通货膨胀便难以遏止(注:张嘉璈就任中央银行行长后,曾面见蒋介石,要求银行垫款应有限度,紧急支付命令宜经过审核再付,结果财政部长俞鸿钧首先反对,“谓军费支出,无法拒绝,何能规定中央银行垫款限度。主席(指蒋介石-作者注)亦以俞部长所言为然”。张嘉璈深感无奈(《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下册,828页)。)。如时论所言,从“根本上讲,物价的病根在于通货,通货的病根在于内战。内战不停,生产不能进展,通货不能停发,物价便无法收拾”;“今天中国的经济财政病症,任何专家设计,任何医生开药方,其前提只有一个,就是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注:严仁赓:《检讨黄金政策》,《世纪评论》第8期;《由上海市场看国家需要》,《大公报》(上海)1947年2月6日。)。通货膨胀一旦进入恶性阶段,首先摧毁的是当政者自身的经济基础和统治基础,所谓得不偿失,饮鸩止渴,此之谓也。
    战后中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由于上述各种主客观因素而无法正常进行。中国经济非但未能在战后全面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反在抗战损失基础上又加一重损失,使经济体系更为残破,最终导致整个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其间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内战重起,使经济发展根本无法得到一个稳定环境的支持。在近代中国长期战乱的特定条件下,稳定的环境较之于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没有把握国内人民望治心切的历史契机,没能以求实的态度实现国内和平。结果,内战不仅使国民党失去了人心,而且是上述经济恢复与重建中的种种困难的根本原因。在已经残破的经济基础上,进行又一场战争,不仅导致经济体系难以承受,从而使经济恢复与重建成为泡影,而且最终也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失去了经济基础的国民党,只能以失败为自己在大陆的统治划上句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