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魏书》卷一○三《蠕蠕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0~2291页。 ②余太山:《柔然与西域关系述考》,见氏著:《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第193页。 ③《宋书》卷九五《索虏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357页。 ④将北魏此次遣使西域的时间定为太延元年五月,参见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51~152页。 ⑤《魏书》卷一○二《西域传》,第2260页。 ⑥余太山先生认为唐契等目的是夺取高昌,建立新的根据地,(见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2页。)并依据《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中“先是,高昌太守阚爽为李宝舅唐契所攻,闻无讳至鄯善,遣使诈降,欲令无讳与唐契相击。”(第2210页)指出唐契攻高昌早于李宝占据敦煌。(见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第147页。)但《魏书·李宝传》记载:“属世祖遣将讨沮渠无讳于敦煌,无讳捐城遁走。宝自伊吾南归敦煌。”(第885页)《魏书·唐和传》中“和与契遣使来降,为蠕蠕所逼,遂拥部落至于高昌。”(第962页)知是李宝在无讳弃敦煌后南下敦煌,与北魏联系。由此引起柔然对留在伊吾的唐契等发起攻袭,唐契等才转至高昌。王素先生称,唐契等至高昌,可能因由伊吾至敦煌之路被柔然截断,不得不绕道高昌,并无攻取占有高昌之意。(见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48页。)但考虑到唐契等应知晓高昌的重要战略地位,此说似可进一步研讨。另外,《魏书·唐和传》中记载:“和收余众,奔前部王国。时沮渠安周屯横截城,和攻拔之,斩安周兄子树,又克高宁、白力二城,斩其戍主。遣使表状,世祖嘉其诚款,屡赐和,”(第962页)很明显,唐和率领余众投奔车师前国的途中击败了屯守在高昌东部城的沮渠安周,并成功遣使北魏,受到北魏的多次赐赏。如果其单纯为了回至敦煌,则完全可以在击败沮渠安周后付诸行动。但唐和却投奔了车师前国,之后与前部王车伊洛再次击败安周。不管唐契等是否有意据有高昌,其为柔然逼迫,进而引起各势力在高昌的争战则是事实。 ⑦冯承钧先生指出:“和率骑五百先攻高昌”的“高昌”应从《北史·唐和传》作“高宁”。见《高昌事辑》,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6年,第62页。 ⑧关于柔然援助阚爽击败唐契及北凉残余势力进据高昌与唐和作战的记载存在诸多矛盾。王素先生注意到,《资治通鉴》将上述史料中唐和与沮渠安周交战系于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四月,据此则在同年八月,无讳应阚爽之邀经焉耆赴高昌前,安周已先抵高昌,但如此与记载及事理不合,所以应从白须净真之说,即该事应发生在无讳统治高昌时期。但王先生也认识到如此理解,则无法解释唐和如何从交河出发绕过无讳统治的高昌城,攻击其东的横截、高宁、白力三城等情况。(见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第249页及该页注①。)冯承钧先生则指出唐和先攻高宁,闻契战殁,乃收余众奔前部王国。中途攻拔横截。与车师取得联络,复率众东攻,连下高宁、白力二城。由是高昌国北境与东境皆为和据。(见《高昌事辑》,第62页。)按唐和所率人口并不多,似乎并没有力量镇守高昌的北境与东境。另外,《宋书·且渠蒙逊传》中记载:“八月,无讳留从子丰周守鄯善,自将家产赴之。未至,而芮芮遣军救高昌,杀唐契,部曲奔无讳。九月,无讳遣将卫尞夜袭高昌,爽奔芮芮,无讳复据高昌。”(第2417页)该传文将柔然杀唐契之事系于该年八月,与《魏书》不同。若唐契等于四月进攻高昌,阚爽向无讳求救,无讳与安周八月才出军,让人难以理解。如果《宋书》记载不误的话,参照《魏书·唐和传》可理解为:在阚爽向无讳发出求援信号后,无讳派遣安周带领部队前去救援,所以才有唐契被柔然杀死后,唐和西逃车师前部过程中遭遇沮渠安周之事,唐和在击败沮渠安周势力后,西至车师前部。此时,高昌阚爽认为在唐和与北凉残势相伤的情况下,高昌之围已解,对留于此地的北凉残势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才有八月份无讳率军去往高昌之事。这可与无讳策问于僧人法进之事相联系。无讳曾问:“今欲转略高昌,为可克不?”在得到法进答曰“必捷,但忧灾饿耳”之后,无讳“回军即定”。(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447页。王素先生将“今”字系于阚爽求援之时,最可能在太平真君三年离鄯善趋高昌之前。见《高昌史稿--统治编》,第242~243页。)其中的“回军”也表明此前北凉残余势力已出兵高昌,此次八月份出兵已是第二次,而且这次是带家口的大规模行动,增援安周,意在占据高昌地区。鄯善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无讳决定转略高昌的重要原因。经路途跋涉,无讳于九月占领高昌,阚爽只得逃奔柔然。 ⑨相关分析见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第162~16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