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冷战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论坛》 牛大勇 参加讨论

四、大跃进和庐山会议中的冷战国际因素
    1957年8月和10月,苏联率先发射成功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 这一成就鼓励了苏联人在经济、国防和科技领域赶超美国的雄心,也引起社会主义阵营赶超资本主义阵营的竞赛热潮。中国的大跃进就是在冷战两大阵营的经济竞赛推动下产生的。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引起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也引起领导者间的意见分歧,从1958年11月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接连召开许多会议,试图纠正冒进的错误。1959年7 月的庐山会议也是为此目的召开的,基本精神是要纠正“左”倾冒进的偏差。但是,因为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要求认真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结果引起毛泽东的不满,将会议矛头转向批判以彭德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并且挖出了一个由几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的“反党集团”。这简直是两年前的“整风--反右”模式在中共领导层的重演。(注:《庐山会议实录》,1994年增订本,第19-335页。)
    为什么一封信会惹这么大的祸?这同毛泽东对彭德怀的历史成见有关,也同毛泽东对这封信的国际背景的猜疑有关。本文要谈的是后者。
    苏美两个阵营的大多数国家都对中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毛泽东对此种国际压力很不满,尤其不满赫鲁晓夫的态度。(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605、657~660页;第8册,第390~392页。)彭德怀1959年5、6月间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东欧,途经苏联时同赫鲁晓夫碰过面,在阿尔巴尼亚访问时也会过两次面。他回国后即参加庐山会议,并以写信方式提出了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意见。毛泽东视彭此举为“下战表”,是想在中共中央树一面纠集反对派的旗子,于是毅然迎战,将彭的信起名为“意见书”,印发与会者讨论。毛泽东等人怀疑彭德怀出访时“摸了国际气候”,“大概在莫斯科取了点经吧!”“闻了人家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看法的气味”,“是否同国际朋友(指赫鲁晓夫等人)的影响有关系”?联系到彭德怀以往反对个人崇拜的言论,认为他自苏共二十大以后,就很佩服赫鲁晓夫,现在又乘国内外、党内外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议论纷纷之际,向党和毛泽东进攻。而彭本人在向毛泽东和其他一些人指出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不良后果时,也曾多次讲过:“如果不是中国工人农民好,早就要发生匈牙利事件,要请苏联军队来”。彭的支持者还在激愤之下说过,毛泽东的一些做法“很像斯大林的晚年”“翻云覆雨”“一手遮天”。凡此种种,都使毛泽东认为问题的性质很严重,非反击不可。(注:《庐山会议实录》,第96、141、163、169、180、183、194、203、212~214、226~228、245~246、275~284、290~291、296~297、317页。)
    两年多以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不良后果已清楚地显示出来,全党都在努力弥补、纠正。可是,彭德怀的冤案仍不能平反。为什么?刘少奇解释说:“问题不是彭德怀同志这封信写错了”。问题在于彭是“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他们“都有国际背景,他们的反党活动,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有关”。“彭德怀同志带领军事代表团在国外走了几个月,回来以后就急急忙忙写了那封信,是有阴谋的”。(注:人民出版社资料室编:《批判资料: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言论集,1958.6~1967.7》,1967年出版,第207 -208页。)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彭德怀的冤案才得以平反,以上不实之词全被推翻。国际背景对中共党内斗争影响之深,于此可见一斑。
    庐山会议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方面,毛泽东由此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党的最高领导层。他断言:“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一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至少还要斗二十年,可能要斗半个世纪,总之要到阶级完全灭亡,斗争才会止息”。(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451页。)于是,中央领导层就成为未来阶级斗争的主战场。另一方面,毛泽东把怎样评价大跃进、人民公社,看成是对“革命的群众运动”持什么立场的问题,从而助长了“群众运动天然合理”,只能“鼓干劲”,不许“泼冷水”的风气。(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447~448页。)
    庐山会议后,全党接着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倾”运动。各级组织中的干部、党员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达365 万之众,大都是敢讲真话,敢于反映实际情况和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第870~871页;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28~232 页。 )继1957年反右派运动后,这一大批党内精英又一扫而去,全党全国对毛泽东“继续革命”的路线,就只有顺从而很难形成牵制力量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