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冯京的角色定位与熙丰党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 张邦炜 吴菁菁 参加讨论

其二,无明显政绩。在北宋中期,冯京与人称“阎罗包老”的包拯、外号“铁面御史”的赵抃都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冯京的趣闻生活方面居多,而包拯、赵抃的美谈集中在政绩方面,有不少亲民、爱民的故事广为流传,“所至称善,民思不忘”[1]10332。可是《宋史》本传有关冯京政绩的记载相当笼统,无非是“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1]10340云云。恰恰表明,冯京为官一方政绩平平,在朝任职并无建树。在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仅有一事略显才干,即平息茂州(治今四川茂汶县凤仪镇)少数民族事变。熙宁九年,冯京在知成都府任上,不滥杀,力争与其首领修好,于是“夷人出大豕,盟,愿世为汉藩”[15]394。处理政事,如果出了差错,冯京会沉痛检讨,以争取主动。如熙宁三年九月,大理寺上奏指责麟(治今陕西神木北)、府(治今陕西府谷)、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西南)地方官吏玩忽职守,冯京立即上疏自劾:“臣昨为本路经略使,事无不总,而因循苟简,不能提振,以至上烦圣虑,望蚤降黜。”[16]713宋神宗“优诏释其罪”[2]5247。王安石曾说:“(冯)京在中丞,充位耳”[2]5167;邓绾也称:“冯京预政日久,殊无补益”[17]53。“充位耳”、“无补益”一类说法虽出自政敌之口,但从上述史实看,并非纯属向壁虚构。
    冯京恰恰由于“平”、“弱”,其宦海生涯虽非一帆风顺,但无大起大落,与同时代的高官如王安石、司马光乃至吕惠卿、蔡确、章惇、曾布等人明显不同。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得意时,皇上言听计从;失意时,则遭贬逐。元丰四年(1081)正月,年逾花甲的冯京被解除枢密使,纯属自愿,应视为荣退。史载:“(冯)京数以疾求解机务”,宋神宗终于批准其请求,并下制褒奖,其中有“始终眷遇,出入显荣”[10]490等语。总之,冯京政绩不突出,但政治地位突出;为官平庸,但仕途平坦。庸官少风险,能臣多坎坷,这在传统时代很常见,不足为奇。然而在人才济济的旧党,冯京这等平庸之辈则很难成为所谓“赤帜”。
    三 究竟与谁“为党与”
    学者将冯京视为旧党“赤帜”,其主要依据不外三句话。这些片言只语均有待考究。
    第一句是王安石所说:“士大夫不逞者以(冯)京为归。”其背景是:熙宁六年秋至次年春,各地久旱不雨。旱灾原本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因政治见解不同而说法不一。宋神宗就此事询问大臣,王安石否认“天旱更失人心”,冯京则禀报道:“臣亦闻之。”王安石立即指责冯京:“士大夫不逞者以(冯)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1]10548考察史料的来源并进而辨别史事的真伪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熙丰史实因《神宗实录》数次反复编修,要加以辨析难度更大。应当指出的是,王安石此言仅见于《宋史》本传,为宋代各种史籍所不载。何况此言与王安石所说冯京“似平稳”、“充位耳”等语显然并不吻合。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究竟哪些士大夫“以(冯)京为归”?“不逞”的含义是不快意、不称心,王安石所说“士大夫不逞者”,应当是指不满新法的旧党人士。果真如此,称冯京为旧党“赤帜”,确实言之凿凿。
    第二句是张琥(后改名张璪)所说:“冯京为党与。”其起因是:熙宁七年四月,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司法参军、监安上门郑侠上疏宋神宗《论新法进流民图》,因擅发马递而受到查处。所谓马递者,传送密急文书的快递也。郑侠此后又上《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奏称:“(王)安石作新法,为民害。(吕)惠卿朋党奸邪,壅蔽聪明。独冯京立异,敢与安石校。请黜惠卿,用京为相。”[2]6207-6208又说:“(冯)京及元绛、孙永、王存四人者,皆仁义人也。”[10]470-471吕惠卿“奏侠谤国,欲置之大辟”。宋神宗还算比较开明,他说:“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念,岂宜深罪之。”[18]323郑侠先编管汀州(今属福建),后徙英州(治今广东英德)。吕惠卿趁机陷害冯京“嗾御史张琥,并劾冯京为党与”[1]10437。神宗无处分冯京之意,“以其枝蔓,有诏趣结绝”[2]6311。迫于来自吕惠卿等人的压力,冯京终于在熙宁八年正月被解除参知政事一职,守本官,知亳州(今属安徽)。这是冯京宦海生涯中遭受的最大挫折,其实在宋代很常见,算不上多大的处分。
    冯京究竟与谁“为党与”?即使称冯宗与郑侠“为党与”,也并非确切无疑。据史书记载,宋神宗问冯京:“卿识郑侠否?”冯京的回答是:“臣素不之识。”张琥指责冯京“尝从(郑)侠借书画,遗之钱米”,但“取当世(即冯京)门历,阅视宾客,无(郑)侠名”[18]322。何况郑侠虽系治平四年进士,但不过选入即幕职州县官,仅一“区区小官”[1]10437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士大夫。在当时的士大夫当中,人们难免会怀疑元绛、孙永、王存与冯京“为党与”,原因在于他们同时被郑侠称赞为“仁义人”。可是,这四人“为党与”不仅无蛛丝马迹可寻,而且其政见各不相同,并非都是所谓旧党人士。其中,王存大体可以视为旧党的人,他名列元祐党籍碑,主要在于元祐年间出任尚书右丞、左丞等要职,但其政见并不偏激,宋神宗认为其“忠实无党”。王存后来在旧党执政期间,既维护元丰官制改革,又主张继续施行保甲法,并反对迫害新党,认为:“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1]10871-10873。而孙永在党争中,态度相当超脱。宋神宗时,曾知开封府。他肯定青苗、助役“法诚善”,认为其弊病在于“强民出息输钱代徭,不能无重敛之患”,他反对市易法,仅仅因为其“立法未尽”。《宋史·论曰》:“孙永之为人,庶得其中焉。”[1]10901-10903至于元绛则是标准的新党,绝非旧党人士。他在熙宁、元丰年间,历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因力主新法而备受攻击,诸如“谄事王安石”[1]10907,“安石颐指气使,无异家奴”[1]10522等等。由上所述足见,所谓“士大夫不逞者以(冯)京为归”之说很难令人置信。
    第三句是王安石所说:“盖(冯)京所恃以为心腹肾肠者,陈襄、刘攽而已。”[2]5167这一激愤之词仅见于李焘《长编》,为王安石《文集》及各种文献所不载。陈襄、刘攽虽然属于旧党人士,但他们如何与冯京结党,不仅查无实据,而且有其反证。《宋史·陈襄传》载:宋神宗“尝访人材之可用者,(陈)襄以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至于郑侠三十三人对。”并特别强调:“光、维、公著皆股肱心膂之臣。”[1]10422如果陈襄真是冯京的“心腹肾肠”,为什么他不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在皇上近前将冯京盛赞为“股肱心膂之臣”呢?从中还可看出,旧党当时的“赤帜”是司马光乃至韩维、吕公著,冯京并不在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的“陈襄、刘攽而已”一语,所谓“而已”者仅止于此、不过如此之意也,假若此言确系王安石所说,恰恰是藐视冯京“党与”极少,太可怜,不在话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