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张伯行曾提出防止江浙米的海外卖出。商船在海外贸易时,其搭载的米谷只允许在适当范围内,禁止大量运往海外,尤其是东洋,即日本方面。另外,对商船前往南洋地区进行贸易也持否定态度。 以上主要论述了清朝入关以来,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海洋观念。通过上谕等资料,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点。 顺治帝由中国的东北入主中原,大概基于这个原因,顺治帝对于海洋持有较为审慎的态度。对于盘踞沿海和岛屿的郑成功势力采取了“迁界”的政策予以封锁。其根本思想是通过断绝海上贸易以动摇其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断绝郑成功势力的生命线。但由于中国的制造业在当时的东亚首屈一指,东亚各国都极其渴望得到中国的高档商品和丝绸制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也扼住了中国商品与东亚进行贸易的咽喉。顺治帝认为,阻断这些商品由大陆输出的通路,可以给郑成功势力的海上贸易活动以致命打击。但这样的措施,同时也给沿海地区的民众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与此相对,顺治帝之后的康熙帝,对海洋的认识较有远见,他能清楚地认识到海洋的价值。平定台湾的郑氏势力后,他开始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民众的海外贸易活动。从文中引用的上谕等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特点。康熙帝认为,如果对民众正常的海外贸易加以限制,海盗等势力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康熙帝实行推进民众海上活动及海外贸易的政策,中国民众的海上活动呈现出积极和活跃的局面。据道光二年(1822年)阮元所编的道光《广东通志》记载:“潮民力耕,多为上农。夫余逐海洋之利,往来乍浦、苏松,如履平地。”(23)在广东沿海东北部的潮州地区从事海洋活动的人,沿海北上可以很顺利地到达浙江乍浦、江苏苏州府和松江府。可见,康熙帝实行展海政策以后,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后的道光年间,沿海航行活动非常活跃。 此时,由于东亚岛屿国家多实行闭关政策,东亚海域的船舶活动,主要靠中 杨蕾,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 注释: ①[日]松浦章著,郑洁西等译:《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交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5~120页。 ②《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537页。 ③《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789~790页。 ④同上书,第793页。 ⑤《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803~804页。 ⑥田中克己:《清初の支那沿海》(一)、(二),《历史学研究》第六卷第一号,1936年,第73~81页;同书第六卷第三号,1936年,第83~94页。 ⑦《明清史料》丁编第二本,一五五丁表《申严海禁勅谕》;参见《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789页。 ⑧《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二五七丁表《严禁通海勅谕》。 ⑨《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070页。 ⑩同上书,第1101~1102页。 (11)《清实录》第4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984~985页。 (12)《清实录》第5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44页。 (13)《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086页;参见《圣祖实录》卷一一二,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丙辰(十九日),《清实录》第5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5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