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湖兴湖废:明清以来河东“五姓湖”的开发与环境演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 贾海洋 参加讨论

本文对位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五姓湖”的研究,意在从类型学的角度丰富和推动山西乃至北方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就水利社会的类型而言,它不同于以往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泉域社会、流域社会和洪灌型水利社会①。本文中,我们姑且将五姓湖及其周边区域称之为“湖域型水利社会”。就山西湖泊水利史的研究而言,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虽已渐次展开,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尚处于发展阶段。就研究角度而言,多为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者完成,比如程森、张慧芝均注意到了山西汾河流域汾阳“文湖”这一代表人地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对文湖的历代开发与“人为泄湖为田”致使湖水湮废,这一重要历史过程做了梳理和复原,反映了历史地理学者的主要学术关怀②。
    具体到山西河东地区之五姓湖的研究,目前能够看到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三篇文章,且相隔年代较远,表明近三十年来五姓湖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第一篇是由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已故地理学教授田世英先生在1982年发表的《黄河流域古湖钩沉》。该文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古代湖泊的分布情况,在涉及涑水流域诸湖时对五姓湖有所关注,感慨“五姓湖消失之速,实出人意料之外。”③二是由山西省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的乾林、国甲二位先生在1990年发表的《河东盐池与五姓湖的兴废》④。该文在田文基础上,以探究盐池兴与五姓湖衰之原因为主线,指出五姓湖的变迁主要与泥沙淤积、泉水枯竭有关,并提出五姓湖的最后湮废是由于人为围湖垦田造成的。第三篇文章与此文相隔二十年之久,是由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姚娜完成的《历史时期五姓湖的变迁》⑤。该文借鉴吸纳了前两文尤其是后文的观点,细致收集和整理了散布在府志、县志中的有关史料,详细考察了五姓湖的历史变迁轨迹,指出五姓湖的湮废是自然和人文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在五姓湖的变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五姓湖的干涸。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三篇相隔较长时间的文章,对于五姓湖湮废原因的考察基本一致,只不过从详略程度而言,呈现出愈益细化的特点,但就观点的创新性而言,均差强人意。比如,三文中有关五姓湖前身和演变过程的考察就存在一定的主观化倾向,对于张泽、晋兴泽、张扬池与五姓湖的关系问题,就考察得不够清楚,甚至存在错讹之处。对于五姓湖在清代后期的湮废史,研究者普遍认同人为因素在其中所起的加速作用,但鉴于所使用的文献仅仅局限于地方史志资料,史料单一,因而对于五姓湖有关历史过程就梳理得不够清晰。
    本文将在吸收借鉴以往相关成果基础上,综合利用省、府、县各级方志资料,着重利用正史文献、官员书牍和时人游记等资料,选取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湖泊兴废的认知态度这一视角,对五姓湖的历代开发与环境演变这一主题加以讨论,希冀能够廓清五姓湖的前世今生,总结历代人们开发利用湖水资源的利害得失,为当代五姓湖的开发利用和时代转型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五姓湖的前身:长泽、张阳池与晋兴泽
    据今人考证,五姓湖名称最早可能出现于明代,明以前的地理专书如《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纪》等均未见记载,现有据可查的是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有关解释:“五姓湖,县(临晋县)南三十五里,亦曰五姓滩。滩旁为五姓村,湖因以名,即涑水、姚暹渠经流所钟之地。”⑥可见,“五姓湖”名称的出现相当晚近。从这条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明人对于五姓湖名称由来的解释,即该湖是以村来命名的⑦。
    关于五姓,当地还流传有舜帝后裔姚、陈、胡、虞、田五姓的说法。顾氏及当地人的这种解释是否恰当,不免令人生疑。很难想象一个方圆近百里的大湖,竟然会是以一个小小的村落来命名的。因此,以村命湖的说法,有赖于寻求多方面的证据。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从现有成果来看,研究者对于五姓湖前身的考证也同样不够周详。前引田世英、乾林、国甲和姚娜的论文中,均涉及这个问题,然皆语焉不详。几位研究者均援引到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涑水注》中的这段记述:
    涞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盐道山。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⑧。
    这条资料讲到了作为五姓湖前身的晋兴泽和张泽的基本情况。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对二泽与五姓湖之关系有过深入讨论。相反,在具体的引证过程中,研究者根据主观意志对史料随意进行了裁切和解读。如田文并未直接引用这段史料,而是根据他对这段引文的理解进行了转译。田文提出:“晋兴泽和张泽的面积较大,湖址在今永济县县治东,中条山下。二湖东西相距不远:晋兴泽在东,称为东陂,张泽在西,称为西陂。”紧接着,田文又讲到晋兴泽和张泽的关系,所谓“夏秋水大时,二湖辄相连接,张阳城南汪洋一片,合称为张阳池。”这里他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认定张阳池为晋兴泽和张泽的合称。或许是作者对此把握性十足,此处未作任何注解,令人怀疑其观点之可靠性。然而,田的这一观点却也成为一家之言,加之发表年代较早,因而得到了后来研究者的认同,如乾林、国甲的论文中,就不折不扣地承袭了这一观点,未做更多考证。应该说,这种不严谨的学术态度,不利于廓清五姓湖的早期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