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湖兴湖废:明清以来河东“五姓湖”的开发与环境演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 贾海洋 参加讨论

难能可贵的是,王长命博士在对运城盐池开展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中,注意到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并对作为五姓湖“最”前身的“长泽”进行了细致考证,其贡献在于将长泽的历史,确定并提前到了《山海经》年代。其依据的是《山海经·北山经第三》所载:“咸山,条菅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⑨。据其考证,此处咸山即为巫咸山,条菅水即涑水,因为郦道元《水经注》中有“涑水自巫咸山北,西南流入张泽”、“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称”的记载,此处条与洮应系同音转写。两条记载不同之处在于,《山海经》时代的“长泽”到《水经注》时代已被替换为音同字异的“张泽”。此外,还有一对地理参照物可资佐证:与长泽对应的有长阳城;与张泽相对应的有张阳城。王长命提出“长泽、长阳城与张泽、张阳城,其实为一,皆得名长坂,即蒲坂。”蒲坂即长坂的说法有两大依据,一是《元和郡县图志》河中府河东县条下所载“长原,一名蒲坂,在县东二里”⑩;一为《太平寰宇记》所载秦始皇东巡见长坂之事。综上所述,作为五姓湖最前身的“长泽”,其出现年代最久,为山海经所在的上古时期。“张泽”则最早出现于郦道元的《水经注》,年代要晚许多。此外,仍需注意的是,长泽之后,张泽之前,尚有一段名为“张阳池”的时期,这一说法初见于曹魏时期的《水经》“涑水又西南,注于张阳池。”鉴于长泽、张泽之名称来历,可知张阳池极可能为长阳池的同音转写,而长阳池这一名称同样与长坂有关,山南水北为阳,长阳池因位于长坂之南,故名(11)。张阳池这一名称究竟延续了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到郦道元编著《水经注》时,张阳池这一名称已作古,取而代之的是晋兴泽和张泽。明以来,晋兴泽和张泽已不见载,代之而起的只有五姓湖了。由于缺乏直接的史料依据,我们已无法确知五姓湖与晋兴泽、张泽的前后继替关系了,唯一可做的只是一种合理化推断,但这已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如王铭在《山西山河志》中就模糊地认定五姓湖为两泽遗址。
    那么,五姓湖究竟是以晋兴泽或张泽二者之一为主体演变而成的抑或是二者共同的产物?在笔者看来,由于缺乏直接的史料依据,因此我们只能综合地形地势和径流补充状况进行一个合理化的推断和解释。根据郦道元的描述,晋兴泽在东,张泽在西,在水源足够丰富的条件下,两泽应均可接纳涑水河和姚暹渠之径流补充。涑水河由东北向西南,姚暹渠由东南向西汇流入湖。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因此,晋兴泽具有比较张泽更为便利的水源条件,从湖泊自身的长期演化过程来看,应当是晋兴泽不断扩大,张泽不断萎缩。明代以后始见诸文献的五姓湖应当是在晋兴泽基础上形成的,而张泽在明以后已经湮废不存了。
    与此观点截然对立的是乾隆三十八年时任临晋县令的王正茂在《临晋县志》中的一番言论,声称“五姓湖即古张泽。……涑水又西南属于陂,东陂世谓之曰晋兴泽,即鸭子池。西陂即张泽。”(12)乾隆二十年《蒲州府志》也从此说,“鸭子池在五姓湖东,水经注所称东陂之晋兴泽也,王官谷诸水流经注此。通志云东起鸭子池,西接蒲州孟明桥,六十里皆水乡也。”(13)清人胡天游在《蒲州府复涑姚二渠记》也有“而张泽者,即善长书涑所属陂,今以为湖,变其名五姓湖”(14)的说法。然而这一观点却受到了清人王子山的严厉批评,在《虞乡县志·山川考》中,他明确指出:“临晋旧志误以鸭子池为晋兴泽,遂以五姓湖专为张泽,府志因之。不知鸭子池去盐道山甚远,且东西不过四五里,南北又近,与郦注全不相符。惟秋水涨发,鸭子池西接晋兴泽,又西北接张泽,故通志有东起鸭子池,西接孟明桥六十里皆水乡之说。志者不细考水经注,遂因张泽久涸,惟鸭子池晋兴泽时有蓄水,遂以为东西二陂,殊非实录。”(15)这样就支持了笔者的推断。
    按照上述演化和推理论证,我们大致可以重建五姓湖的时空演变轨迹,即长泽最早,在《山海经》时代;而后长泽演化为张阳池,张阳池亦即长阳池,位于长坂即蒲坂之南,最早出现于曹魏时期。再后张阳池(长阳池)分化为晋兴泽和张泽,最早出现于北魏时代郦道元的《水经注》。及至明清时代张泽湮废,晋兴泽演化为现在的五姓湖。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为,“五姓湖”的开发史只能从明代算起。既然明以前没有五姓湖的称呼,因而就无所谓对五姓湖的开发了。而作为五姓湖前身的长泽、张阳池、晋兴泽等,在明以前开发非常有限,加之资料阙如,本文就不作探讨了。
    二、五姓湖的水源变化:涑水河、姚暹渠与湾湾河
    关于五姓湖的水源问题,以往研究者已经搞得非常清楚了。笔者在此想要强调的是,五姓湖看似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天然湖泊,实则是人为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五姓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决定性的。我们从1961年运城地区地形图来看,五姓湖的水源主要有涑水河、姚暹渠和湾湾河。其中,涑水河和姚暹渠似为长流水,湾湾河则为季节性河流,先入鸭子池,再入姚暹渠,最后注入五姓湖。在此,我们可以依次对这三个水源的特点加以分析,进而领会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先来看涑水河。涑水河是五姓湖第一大水源。以往研究者在谈到五姓湖的消失时,首先提及的就是涑水河的变化,这种变化或表现为涑水河流量的递减,或为涑水河上游长期的人类活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加剧了五姓湖的淤积。直接的证据有二,其一出自乾隆三十八年《临晋县志》山川篇,“惟兹水之奫潫,曷不作霖雨起蛟螭而沟浍之涸如此(近年涑水沟渠皆成涸辙)。”这是关于清代涑水河流量减少的直接记载;其二出自同书的水利篇,“越年山水骤至,捍挟泥沙,冲至姚堤,回澜倒噎,而涑渠复噎北。”这是有关涑水决溢的记载。关于这一点,以往研究者多持如下观点,即随着明清时代涑水河流经诸县人口的增长,土地开垦加速,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涑水泥沙量大,河床淤积,易于决溢的特点。初读之下,这一观点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却难以形成有效的证据链,而是以研究者的逻辑和想象来替代史料。尽管人口增加、土地开垦、涑水决溢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似还缺乏有力的史料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