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客家人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南学术》 夏春涛 参加讨论

正是借助于这种以地域和宗族关系所组成的客家网络,洪秀全、冯云山才得以发展自己的信徒,并最终组建起一个拥有二千余人的宗教团体--拜上帝会。
    洪秀全是一个地道的客家人,其先祖在唐朝末年因避战乱自安徽徽州迁徒到江西饶州,后又屡次南迁,内有一族系于清初自广东嘉应州迁到花县官禄k3j301.jpg--这是一个纯粹由客民开发而成的客家村落,洪氏族人均操嘉应州方言。1843年,科场连番失意的洪秀全在研读《劝世良言》后,撤去私塾中孔子的牌位,转而皈依上帝,立志以道德说教的方式来拯救世道人心。他布道的网络一开始便沿着血缘的关系延伸。他最早的信徒是其表兄李敬芳、族弟洪仁玕和密友冯云山,这三人均为客家人,其中,冯云山系花县禾落地村人,祖居广东龙川县。后来,洪秀全又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兄嫂侄辈信从上帝。
    1844年春,洪秀全和冯云山又怀着布道的热忱离乡出游,将传教的触角伸向完全陌生的异乡。他俩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活动了一个多月,后又赴八排山区瑶族居住地布道,但由于言语不通、人地两疏等原因,其传教工作收效甚微。洪、冯最终辗转来到广西贵县赐谷村,寓居在洪秀全表兄王盛钧家。王家系客家,赐谷村四周的居户大多是由粤迁居的客家人,语言、习俗相通,这给洪秀全的布道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王盛钧的子侄辈王为政等后来均成为热诚的信徒。
    同年秋,洪秀全离桂返粤,冯云山则独自在桂平县逗留了月余,后在客家人张永绣的帮助下来到紫荆山口的古林社,为客家人曾槐英打短工,后经曾槐英举荐进入紫荆山,先后在客家人高坑冲张家、大冲曾(玉珍)家任塾师,并最终以紫荆山为中心,在周围数县发展了众多的信徒,约于1846年左右创立了拜上帝会。(注:参见拙著《太平天国宗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拜上帝会早期的成员大多是客家人,仅就太平天国的发祥地紫荆山区而言,当地入会的三百多户以烧炭为业的山民“几尽是原从广东迁来的客家人”(注:简又文:《金田之游及其他》,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26页。)。再就拜上帝会中的骨干成员而言,紫荆山东旺冲的杨秀清、武宣东乡的萧朝贵、桂平金田村的韦昌辉、贵县北山里的石达开也均为客家人(注:参见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372页。),他们后来与洪秀全、冯云山一道构成了密谋起义的核心人物。总之,客家人构成了拜上帝会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洪秀全再度入桂与冯云山在紫荆山重逢后,旋自大冲曾家移至高坑冲卢六家栖身。卢六也是客家人,是拜上帝会的重要人物之一,后因遭紫荆山区客家地主王作新的构陷,与冯云山一道被官府羁押,不久死在狱中,成为为太平天国事业献身的第一人,后被追封为嘏王。
    洪、冯的布道工作之所以能在广西的客家人中获得巨大的成功,除了因为洪秀全已将基督教教义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外,与客家人的宗教信仰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土客杂居地区,对宗庙和地方神的崇拜是土著人借以维系血亲和地域观念的重要手段,而客家人在对地方神的崇拜上往往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与当地原有宗教习俗的联系相对较浅。出于心理上的反弹,客家人易于接受一种新的信仰,尤其是洪秀全这种将只给他们带来厄运的地方神及其偶像斥作“妖魔”的信仰。(注:参见〔日〕小岛晋治:《试论拜上帝教、拜上帝会与客家人的关系》,《太平天国史译丛》第2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0-301页。 )洪秀全对待民间俗神及其偶像的态度无疑是最初赢得客家人信从上帝的因素之一。例如,赐谷村附近的六乌口有一座六乌庙,相传曾有一男一女在此山邂逅,情歌唱和,云雨交欢,数日后双双死去。当地人盛传他们是得道升仙,便立庙塑像,奉其为六乌神。洪秀全认为此说大谬不然,遂作诗斥责,称其为“该诛该灭两妖魔”(注:《太平天日》,《太平天国印书》(全2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结果, “迷信的土人,哗然鼓噪,纷起反对,几闹出大事”(注:简又文:《太平天国广西首义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08页。 按:六乌神系土著壮人所信奉的神灵,见民国九年《桂平县志》卷三十一“风俗”篇:“猺(瑶)祭盘古,獞(壮)祀六乌圣母。”)。而客家人对此所持的态度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洪秀全的这种举动纯粹基于其独尊上帝禁拜偶像的教义,并非仅仅针对土人所信奉的神灵或出于对土人的敌意。如前所述,土客械斗在本质上实根源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是种种社会矛盾的一种集中体现,而洪秀全正是从解剖这一类的时弊入手来思索解决社会危机的途径的。对于“同乡同里同姓则爱之,异乡异里异姓则憎之”的现象,洪秀全深恶痛绝,他将不同乡里和种姓之间的陵夺斗杀归因于“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认为世人之间不应存在“此疆彼界之私”和“尔吞我并之念”,主张“各自相安”,呼唤“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之世的来临。(注:参见《原道醒世训》,《太平天国印书》,第15-16页。)他后来还明确提出了“真主为王事事公,客家本地总相同”(注:《王长次兄亲目亲耳共证福音书》,同上书,第715 页。 按:土客分界本是封建宗法社会地域观念的表现, 太平天国在1860年刊行的比书中强调“客家本地总相同”,似说明土客矛盾在太平天国内部并未完全消弭。)的原则。基于这种认识和态度,他所创立的宗教并不排斥土人,而是超越了宗族和地域的界线,强调世人同为上帝的子女,彼此都是兄弟姐妹,宣称“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注: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1页。)。 洪秀全的这种大同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使得拜上帝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信徒,将在械斗中受害最深的土客农民一同聚集在上帝的旗帜之下,从而为土客械斗确立了一个正确的导向。随着拜上帝会与土客乡绅和官府之间的磨擦日益加剧,在种种社会矛盾的激荡下,洪秀全最终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拜上帝会也从一个单纯的宗教团体转变为酝酿起义的秘密政治组织。
    在金田起义期间,大规模的土客械斗不仅转移了官府的视线,还在客观上促成了起义的高涨。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贵县大圩发生了一场空前惨烈的械斗。起初,当地的土、客地主因争买田地结冤成仇,后以客家富户温阿玉强娶当地一美貌民女事件为导火线引起仇杀,双方共有数万人卷入了这场厮杀,计血战四十余日,结果客家人势孤败北,约有三千多名败走无归的客家人会同龙山矿工(均系客家人)投奔了金田,从而壮大了起义队伍,金田起义也因此从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
    此外,桂平县的一些客民也奋袂群起,投身起义。光绪二十二年《浔州府志》卷五十六记载道:“桂平贼苏十九扰中都、木根各处,窜劫马平、罗秀,遂勾客民依附洪秀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