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前期边疆军区“道”的外交管理职能(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黎虎 参加讨论

四、通和抚纳
    边疆军事长官在以武力捍卫边境的同时,也常以外交手段与对方通和。《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崔希逸为河西节度使,“时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希逸谓吐蕃将乞力徐曰:‘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稼,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乞力徐报曰:‘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构,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希逸固请之,遂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边境地区军事斗争尖锐复杂,外交斗争亦诡谲无常。《旧唐书》卷103《张守珪传》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守珪为幽州长史兼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当时“契丹及奚连年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必捷。”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契丹首领屈刺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管记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此次虽未达成和议,但可见作为边境军事长官是有权与对方议和的。《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九载条载,天宝九载(750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此虽为唐朝边将以通和之名,行武力袭击之实,但表明其有权与邻国通和。高仙芝这一举措,引起石国与西域诸胡的愤怒,大食等国遂联合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谓,石国“自是臣大食”, 不仅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也导致外交上的失利。
    边疆军事长官也经常运用外交方式和手段悉心进行招徕抚纳。《新唐书》卷100《杨恭仁传》载,武德年间杨恭仁为凉州总管, 由于他“久乘边,习种落情伪,悉心绥慰。”于是“葱岭以东,皆奉贡贽。”这是通过“绥慰”的和平方式,达到纷纷前来朝贡之目的。《新唐书》卷110《诸夷蕃将传·阿史那社尔传》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阿史那社尔为崑丘道行军大总管,“遣左卫郎将权祗甫徇诸酋长,示祸福,降者七十余城,宣谕威信,莫不欢服。刻石纪功而还。因说于阗王入朝,王献马畜三百飨军。西突厥、焉耆、安国皆争犒师。”阿史那社尔通过遣使游说,招致西域诸国诸族纷纷降附入朝。
    边境军事机构在招徕抚纳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营州为例,《通鉴》卷211《唐纪》玄宗开元二年载:“初,营州都督治柳城以镇抚奚、 契丹,则天之世,都督赵文风情翙失政,奚、契丹攻陷之,是后寄治幽州东渔阳城。或言:‘靺鞨、奚、霫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营州,无所依投,为(突厥)默啜所侵扰,故且附之;若唐复建营州,则相帅归化矣。’”柳城在今辽宁朝阳,渔阳在今天津蓟县。营州都督治所由柳城撤至渔阳,与奚、契丹等族的距离较远,故影响了他们与唐的联系,而为突厥所乘。如能重新在柳城设治,则他们将纷纷归化。这表明边镇在招徕抚纳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五、馆驿管理
    由于边镇与外蕃接境,为使命交通所必经,因而需设置馆驿以接待来往使者或蕃商。吐鲁番出土文书表明唐代前期西州都督府设馆甚多,已见的有“北馆”、“中馆”和“蒲昌馆”、“柳中馆”、“交河馆”、“天山馆”等20余馆。而“迎送使命”是这些馆的重要功能。据《唐天宝十四载郡坊申十三载九至十二月诸馆支贮马料帐》(注:《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第233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文书记载:
    1合郡坊马从天十三载九月□日已后,至其载十二月卅日以前, 东西三路迎
    2送使命,食诸馆麦粟总柒伯捌拾硕玖斗贰胜贰合。这件文书表明,西州为东西交通之枢纽,为西达焉耆、东至伊州、北通北庭的三路所会。(注:参见孙晓林《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一期。)而这些馆的主要任务就是“迎送使命”。
    西州原为鞠氏高昌统治区,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许多反映高昌客馆的资料。哈拉和卓33号墓出土的《高昌众保等传供粮食帐》,(注:《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二册,第28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0月第一版。)记云:“五日将天奴传,面三斛供何国王儿使奚匚……斛供垔吴吐屯使由旦五人道粮。”这是鞠氏高昌时期的文书,反映了高昌客馆接待来使时,供应粮食和支给“道粮”的事实。高昌客馆之“道粮”,疑与唐制供应蕃客之“程粮”性质相同。阿斯塔那122 号墓出土的《高昌崇保等传寺院使人供奉客使文书》,(注:《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328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记云:“崇保传,范寺使人供尼利珂蜜(寒)使。次二日,阴阿保马寺使人、伍塔使人供卑失虵婆护使。”这里的“尼利珂寒”即《隋书》卷84《北狄传·西突厥传》所记之泥利可汗,“卑失虵婆护”即泥利可汗弟婆实特勤。(注:参见姜伯勤《高昌鞠朝与东西突厥--吐鲁番所出客馆文书研究》,载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这是以佛教寺院附户至客馆为来使执役。一方面高昌的政治制度乃模仿继承内地制度,这套客馆制度无疑是仿照内地制度的。另一方面高昌的客馆制度也自然为日后在此设置的西州有所承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