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汉士人风貌的变化及其影响(3)
三、士风的变化 西汉士风的变化,应该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考察,它是一个渐变过程。在专制政权制约下,士人群体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一,在政治上丧失了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人格,积极迎合专制政权,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其行为方式以忠孝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依附性人格。其二,在思想意识上,把儒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自觉地按儒家学说要求自己,对外用儒家思想学说做为价值判断标准去评价一切客体。而士人群体社会属性,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外在层面的变化便是士风的变化。士风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士人群体的行为趋向和政治追求方面, 主要表现为追求入仕,全心全意为专制政治服务。翦伯赞先生曾说:先秦儒家“一般地说,并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追求他们所信奉的真理。董仲舒以后的儒家则不然,他们把儒家哲学当做政治的敲门砖。”(注:翦伯赞:《翦伯赞历史论文选》426 页)这里所说董仲舒以后的儒家着重是指规范化的士人。这些士人无力摆脱专制政权的制约又抵御不住富贵利禄的诱惑,只有按专制政权规定的方式入世,手捧经书,心在朝堂,置身于规范之中,奔走于仕宦之途,匍匐于朝廷之阶,奉迎于皇帝脚下。由先秦的“志于道”完全变为“从于王”,成为专制政权的统治基础。我们可以从西汉中期以后高级官吏中窥其端绪:最早接受规范的士人代表是公孙弘。公孙弘早年为狱吏,独尊儒术后,认识到读经可以飞黄腾达。四十多岁时开始学春秋杂说,被推举为贤良文学,因对策迎合汉武帝,被擢为第一,公孙弘入仕前,名儒辕固生曾告诫他:“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注:《汉书》卷八十八)出仕后把这种嘱咐完全置于脑后了,由于畏惧专制君主的淫威和贪恋爵禄,一心迎合皇帝,“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廷辩。”(注:《汉书》卷五十)公孙弘因此而受到汉武帝信用,数年至丞相封侯,他的行为和遭遇说明专制政治下的士人许多成为灵魂扭曲的奴才。 张禹以明经为博士,曾授太子《论语》,后升为丞相。“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在位期间,政治无有建树。只是设法迎合君主,据记载:“禹见时有变异,若上体不安,择日洁斋露蓍,正主冠立筮,得吉卦则献其占,如有不吉,禹为感动忧色。”(注:《汉书》卷八十一)张禹尊为丞相,遇有变异,则靠卜筮,吉卦则报告皇帝以取宠。不吉则私自忧虑,活现了规范后士人的自私与低能。班固对此曾有个恰当评论:“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其醖藉可也。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注:《汉书》卷八十一)总的说来,受封建政权规范的士人虽和政治结合的更加紧密,但却失去了经邦治国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奴性,并逐步走向了愚腐。 2、在处世为人的行为准则和议人论世的价值标准方面, 士人群体局限于儒家忠孝节义的观念之中。西汉中期以后,士人以忠孝节义做为主要标准要求自己,衡量别人。并且影响了社会风气。忠孝是依附人格的体现。忠是依附君主,孝则是依附于宗法家长,两者都是服从的观念,都是对长上尽义务和责任。西汉中期以后,忠孝观念深入人心,托名孔子,曾子实际是汉代人编著的《孝经》强调,孝是人不可改变的天性,“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忠则是孝的延伸,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理论论证了忠孝的合理性和不可改变性,很多士人则把忠孝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目标。张敞曾说:“忠孝之道,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注:《汉书》卷七十六)刘向强调:“士不以利秽,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注:刘向:《说苑·谈丛》)他认为:“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合,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注:刘向:《说苑·臣术》)刘向也是愚忠的典型,他历事宣、元、成三帝,目睹宦官,外戚专权。刘氏王朝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先后上疏十数次,三入牢狱,两次被免官,忠心不改,为刘氏政权奋斗了一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其间弟苏嘉,苏贤俱被朝廷所杀,母死妻嫁,李陵劝其投降时把这些事情告诉了他。苏武回答说:“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注:《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不降匈奴志节是可贵的,但不降仅是为了愚忠朝廷,其价值不免大为降低。 3、囿于儒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研究风气。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后,通过一系列的强制规范,士人的学风有很大改革,这里的学风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学术研究风气等。首先,士人把儒经视为评价一切的价值标准,匡衡的议论代表了许多士人的心态。他说:“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指,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注:《汉书》卷八十一)班固也曾强调:“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注:《汉书》卷八十八)所以,朝廷每有大议,臣下则“傅经以对”。在学习和学术研究方面,则重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家法,虽然后人解释不同,但基本认识一致,就是对先师传下来的儒学经文、经说只能尊奉传习而不能做任何更改,稍有更改和新的解释,便被视为背师叛道。这就造成了士人主体的思想僵化和学术研究教条化,文化学术因此而停滞不前。 总的说来,汉代士风的变化是专制统治强化,士人规范化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