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德方鼎为成王时器,与《洛诰》、《召诰》相联系(注:彭裕商:《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故有文王、武王之称;作册大方鼎和宜侯簋为康王时器,故有武王、成王之称;史墙盘为恭王时器,穆王以前各王也都有王号。从这些铭文可以看出,时王并无美号,有王号的都是已故先王,不然,臣下对时王独不称美号,岂非大不敬?尤其是史墙盘,对穆王以前的先王均有赞美,对时王也大加歌颂,而在称呼上却突然改口,称其为天子而不为恭王,这就充分说明恭王生时并无所谓美号。 不惟器铭,在传世的西周文献中也是如此: 《金縢》:文王、武王、王 《洛诰》:文王、武王、王 《君奭》:文王、武王、王 《立政》:文王、武王、王 《顾命》:文王、武王、新陟王、王 《逸周书·祭公》:文王、武王、成、康、昭王、王(天子) 上举《立政》以上四篇都作于成王时,《顾命》作于成王崩时,诸篇于成王都仅称王而不称成王。尤其是《顾命》最值得注意,文中于成王死后又称成王为新陟王,说明当时成王始死尚无谥号,至临葬时始谥为“成”,这与上文所举《春秋经》反映的情况完全吻合。据《左传》所载,天子七月而葬,考之《春秋》,周王下葬时间一般在三至七个月,最长者达七年(桓王),《顾命》所记之事距成王崩尚不足十日,故无谥号。《祭公》作于穆王生时,文王至昭王均有王号,而穆王独无王号,其称谓与上举史墙盘完全一致。 其三,目前所谓生称王号的西周器铭仅以下七器,尚可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利簋: 武王 (二)献侯鼎: 成王 (三)长甶盉:穆王 (四)遹簋:穆王 (五)十五年趞曹鼎: 恭王 (六)五祀卫鼎: 恭王 (七)匡卣: 懿王 以上七器,五祀卫鼎只是在讼辞中提到恭王,并非记载恭王自身的行动,与其他各器不同,故不能作为王号生称的证据。其余六器虽均记载各王的活动,但仔细考察,仍可看出有些是记载该王晚年之事,而铸器应在下一王之初,如利簋和十五年趞曹鼎,试论如下。 利簋该器学术界一致认为属武王时,至今无异辞。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此器虽记武王时事,但作器之年实在成王之初,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五点。 1.根据《金縢》、《多方》、《逸周书·作雒解》、《史记·周本纪》、《封禅书》等文献的记载,武王克商后仅两年即故去,也就是说,克商是武王晚年之事。关于武王克商后的在位年数,我们另有专文,于此不再详论(注:彭裕商:《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 2.据《逸周书》、《史记》等文献,武王克商后政局未稳,庶务繁忙,且当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正常秩序被打乱,利簋的作者虽得到武王的赏赐,也不可能立即就在殷都铸造铜器,铜器的铸造必然是从殷都返回以后的事,而武王返回镐京后不久即故去(注:《逸周书》的《大匡》、《文政》等篇均载克商后十三祀武王在管,可知武王在管作了较久停留,而武王卒于十四祀,故知武王返回镐京后不久即故去。),所以铜器铸在武王去世后不久是极可能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