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谥法探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彭裕商 参加讨论

3.传世天亡簋有“衣祀于王丕显考文王”的语句,既称文王为丕显考,则为武王时器无疑,但该铭对时王通篇都只称王,没有一处称为武王,可见武王生时并无所谓美号。将本器与天亡簋两相对照,其间措辞上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4.本器器形同于德簋,纹饰与后者更是一模一样,显然是同一时期所铸的器物。德所铸器还有德方鼎,德簋铭文截取了德方鼎的后半,二者应为同一批所铸。德方鼎铭文又与成王五年的何尊相联系,可知德器的铸作年代应在成王五年或稍后。另外,本器在形制上又同于伯者父簋(《美劫》A221),后者的时代陈梦家先生也认为在西周初期,铭文字体本器与后者也如出一辙,这些都说明本器应是成王初年的遗物。
    5.以传世文献而论,也找不到武王为生时称号的可靠证据。在目前所见西周文献中,武王时的文献如《牧誓》、《洪范》都只称武王为王,可见所谓武王灭商乃自号为武王的说法是靠不住的。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金縢》,该篇对武王的称呼有王和武王两种,称王有四次,均是生时之称,称武王有两次,均是死后之称。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金縢》的作者用生前和死后的不同称呼来称呼武王而造成的。西周金文中也有类似情况,李学勤先生曾指出,西周金文人名的体例相当谨严(注:李学勤:《班簋续考》,《古文字研究》第13辑。),如令尊、令方彝,器主开始只称其私名,受命同卿事僚后始自称“作册令”;宜侯簋器主先称“虞侯”,受命侯于宜后改称“宜侯”。郭沫若也指出,班簋始称“毛伯”,受命后才改称毛公。这些都可与《金縢》的称呼相互印证。此外,《周颂》也有提及武王的诗,如《执竞》、《武》、《桓》均有武王之称,大家知道,《周颂》是宗庙里的祭歌,既为祭歌,则武王当然不是生称。至于《逸周书》、《左传》等文献,其中有些地方提到的武王似乎是生时称号,但这些文献或者经过后人较多的加工,或者成书年代较晚,再加上其特定的语言环境,实际上是不足以为据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应以传世的西周文献为准。
    由上所论,利簋所记虽武王时事,但其铸造年代当在成王早年。
    十五年趞曹鼎该器记恭王十五年事,同一人所作器尚有一件作于七年,仅称王而不称恭王,董作宾先生曾注意到这个现象,他认为七年鼎作于恭王时,故但称王,十五年鼎作于懿王时,时王已非恭王,故称其谥。董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七年鼎称王不称恭王,十五年鼎称恭王不称王,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各自所处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据文献记载,恭王在位年数不是很长,有十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五年诸说,而恭王之父穆王在位时间长久,史称有五十五年。以此推之,恭王在位不会很久,要在二十年之内可能性最大,则十五年应为恭王晚年无疑,故其铸器时间完全可以在懿王之初。与此相似的情况又见于春秋时的叔夷镈和叔夷钟,铭文在谈及叔夷受到齐灵公赏赐时,前者称公后者称灵公,灵公似为生时之称,但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史籍明确记载春秋时期是有谥法的,故灵公应是死后之称,因此,叔夷镈和叔夷钟也是齐灵公生前和死后两个不同时期所铸的器物。这一点学者也已指出。这些铜器所反映的情况都与上举周初文献《金縢》相吻合。除此之外,在西周器铭中,还有类似的情况可作旁证,如孟簋铭记孟之父受到毛公的赏赐,但其父已故去,故孟为其父铸器以对答毛公之赏。按一般情况,孟之父受赏赐本应由其父铸器以对答君上,但至其父故去器尚未铸成。又如曶鼎铭文第一、二、三段所记也都是不同年之事,此外,唐兰先生还认为班簋前段叙三、四年前事,而作器时毛公已死。此均可见铜器铭文所记内容与铜器的铸造,二者之间是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距离的,这就造成了少数铜器铭文提到的人物至铸器时已故去的例外现象。
    另外,以器形纹饰而论,十五年趞曹鼎浅腹细足,接近洛阳中州路M816的铜鼎,其所饰S形顾夔纹,两单元之间用一字形介隔, 也是较晚的作风。
    在上二器之外,能根据现有材料对其时代进行推测以供参考的,尚有以下二器。
    献侯鼎该器铭文与勅鼎有联系,二器均言为丁侯作器,族徽也相同,故二人应为兄弟行,其所铸器年代应相接近。而后者为仅饰弦纹的素面鼎,这种形制的鼎昭王前后最为多见,如济阳刘台子墓(注:德州行署文化局文物组等:《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9期。)、洪赵永凝东堡墓(注: 解希恭:《山西洪赵县永凝东堡出土的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 期。)、沣西M162(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图版六十七,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扶风云塘M13(注: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第4期。) 等昭王时期的墓葬中均出有这种铜鼎(注:李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但以形制而言,勅鼎腹较深,足较粗矮,应略早于上举昭王时诸鼎,其铸造年代应在康王之世。再从器形来看,献侯鼎为分裆鼎,但腹较深,外鼓,是分裆鼎中较晚的形式,而周初的分裆鼎浅腹,腹壁直,其器形承殷代而来。
    遹簋该器形制与西岭M1所出铜簋接近(注: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等:《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 后者有铭文四字,同出有铜鼎一件,学术界定其时代在穆王时期(注:李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等:《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 ,《考古》1976年第1期。),以铜簋铭文字体和铜鼎的形制而论, 我们同意这样的看法。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遹簋与西岭M1簋相比,足较矮,瓦纹满身,明显带有较多的晚期特色,其铸造年代应晚于后者。
    除上四器外,剩下的二器长甶盉和匡卣,无纪年,也无与年代相关之材料可考,卣甚至连器形也未见,但我们既有以上的讨论,故仍有充分理由将其理解为下一王初年所铸之器。
    以上材料说明,自西周初期开始王号就不是生时所称而应是死后之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