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谥法探源(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彭裕商 参加讨论

上举卜辞为无名组,年代大约在康丁武乙之世,帝指死去的殷王。李先生指出这片卜辞是为康丁选择祭日,年代应在武乙之初,占卜结果以丁为吉,故称康丁。在王室而外,殷人的其他家族也用这种方式来称呼其父祖,如史墙盘,其铭文自称为墙,可知墙乃其私名,而其子所作之器则称其为父丁,可见父丁乃死后所定,这与前面所举殷王的情况是一样的。殷人对其父祖的称呼,有的在日干前还加一日字,如著名的商代三戈的“祖日某”“父日某”“兄日某”以及金文中的“文考日某”等等,所谓日,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是指祭日。
    由上可见,商代先王的所谓日名实际上是后人在其死后通过占卜而求得的祭日。商人认为这是神明所示祭祀该先王的最好日子,所以在往后的祭祀中先王一般都在其祭日受祭,即大甲、小甲、阳甲、祖甲均在甲日受祭,大庚、盘庚、祖庚均在庚日受祭等等。正因为祭日是通过占卜选定的,所以各代商王的位序和祭日干支的次序并不相应,位序在前的先王其祭日干支的次序不一定在前,如仲丁以后为祖乙,祖庚以后为祖甲等等。又由于日干只有十位,而先王远不止十人,且占卜择日也无定准,这就必然要造成若干先王祭日相同的情况。为了不致混淆,就在祭日日干前加上区别号,如同是在甲日受祭的先王,就有上甲、大甲、小甲、羌甲、阳甲、祖甲之别,这样就形成了商先王各自不同的庙号。
    通观上述商代先王庙号的形成,可以看出其性质与后代谥法颇有相似之处,如:商先王庙号均为死后所加;庙号兼有双重作用,即区别死者与避尊者讳。但其祭日日干由占卜而定,非人为选定,区别号也无褒美之意,故尚不能直接称之为谥法,但可视为谥法之前身或产生谥法之基础。
    到了后来,情况逐渐发生变化,殷人开始把一些带有褒美之意的词汇作为先王日名前的区别号,于是就出现了武丁、康丁、武乙、文武丁、文武帝乙等等这样的明显带有赞美色彩的王号。已有学者指出,这些王号往往与该王的功烈有联系(注:屈万里:《谥法滥觞于殷代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册。),这就使得这些王号与前一阶段的王号相比有了较大的区别,重要的是文武等字眼以褒美为主,而区别是次要的,这就具备了谥法的基本特征,但仍保留了通过占卜而求得的日名。而周代谥法则无祭日干支,一律称某王某公,这关系到商周礼制的不同,当另有专文,于此不能详论。另外,要提起注意的是,这一阶段所见美号以文武为主,此外仅有康,除此之外,不见其他。综合这些特点,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是谥法开始形成的时期,应为谥法的早期阶段。
    那么,这一时期始于何时呢?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谥法起源的探索。由下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始于商王文丁之世。
    在甲骨卜辞中,文、武、康等美号始见于晚期的无名黄间卜辞(注:“无名黄间卜辞”详见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295页。),而盛行于黄组卜辞。前者在时代序列上早于后者,其称谓已出现“武乙”(《屯南》3564),可知其时代不能早于文丁,但其究竟是文丁时遗物还是帝乙帝辛时遗物,由于其数量较少,尚无确证可言。不过,由于黄组卜辞在发展序列上紧承其后,故可通过对黄组卜辞时代的考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黄组卜辞的年代,传统认为属乙辛之世,但由以下几点观之,其上限应及文丁。
    其一、李学勤先生指出,该组卜辞出现了三套周祭系统(注: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 说明该组卜辞包括了三个王世的遗物,即文丁、帝乙、帝辛三世。
    其二、常玉芝先生根据该组有关祊祭卜辞的称谓,指出其中应有文丁时物(注:常玉芝:《祊祭卜辞时代的再辨析》,《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所举祊祭卜辞有以下二组,其各自称谓如下。
    第一组
    (一)武丁、武乙《簠帝》93+133
    (二)祖甲、武乙《合集》36085
    (三)武丁、祖甲、武乙《安明》2896
    (四)武丁、祖甲、康祖丁、武乙《簠帝》118 +《契》264
    (五)康祖丁、武乙《前》1、21、1
    (六)祖丁、祖甲、武乙《安明》2882
    本组与武乙同版的有武丁、祖丁(也即武丁)、祖甲、康祖丁等。其主要特点有二:1.康丁以上称祖,武乙不称祖。2.没有文丁出现。
    第二组
    (一)武丁、祖甲、武祖乙《簠帝》52+99+112
    (二)康祖丁、武祖乙《前》1、10、3
    (三)武祖乙、文武丁《前》1、18、1
    本组与上组相比有很大的区别:1.武乙已称祖,2.与武祖乙同版,已出现文武丁称谓,但不称祖。常先生据此认为第一组应为文丁时所卜,第二组应为帝乙时所卜,这样的推论是有道理的。
    另外,我们在《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一书中,还举出黄组卜辞应上及文丁之世的其他一些证据(注: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第176-179页。),可参考。
    既然黄组卜辞的上限已到文丁,则可据此推定发展序列在其前的无名黄间卜辞应为文丁时遗物。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谥法的兴起应上溯到晚商文丁之时。
    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说明周人的礼制主要继承殷人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殷人的谥法很快就被西方的周人所接受,于是就出现了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周人谥号。但殷周谥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周人只取文武等美称,并无祭日干支,称为文王、武王,以后到西周时期,谥名逐渐加多,谥法就正式形成了。
    综上所述,谥法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商文丁以前,为谥法的先期阶段,商人以死后选定的祭日和人为的区别字来称呼故去的先王,已具备了谥法的一些特征。第二阶段从文丁到商末帝辛,为谥法的形成阶段,已用文、武、康等美称来称呼故去的先王,但仍保留祭日天支,其形式与后代谥法稍异。第三阶段为周文武以后,周人因袭了晚商先王的美号,但不取其祭日干支,径称为某王某公,其形式已与后代谥法无别。周人谥名最初承袭商代,只有文武,往后逐渐增多,进入了谥法的成熟阶段。通观谥法的形成过程,前两个阶段在商代,后一个阶段在周代。商周谥法有其异同,这主要关涉到时代早晚和各自的文化背景,于此暂不详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