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李伯谦:《晋侯苏钟的年代问题》,《中国文物报》1997年3月9日;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11期;李伯谦:《晋侯墓地墓主之再研究》,《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李伯谦:《晋侯墓地发掘与研究》,《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李伯谦:《眉县杨家村出土青铜器与晋侯墓地若干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三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23)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太师蔡墨)对曰:‘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注:“飂,古国也,叔安其君名。豢龙,官名,官有世功则以官氏。鬷水上夷皆董姓。”正义曰:“《郑语》云黎为高辛氏火正,命之曰祝融,其后八姓,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是也。”《仓颉篇》卷上云:“三嵏山在闻喜”,孙星衍注云:“《文选》注云郭璞注”。鬷、嵏相通。又《左传》宣公十二年:“厨房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注:“蒲,杨柳可以为箭。董泽,泽名,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西晋闻喜乃今山西闻喜县,其东北近绛县。又《山西通志》卷二十八“山川”闻喜县下云:“三嵕山,《上林赋》:‘凌三嵕之危。’郭璞《三苍》注:三嵕山,在闻喜,今县东五十里有焦山、高埒、汤寨,疑即三嵕。”可见封于“鬷川”的董国当在今闻喜县东北、涑水以东地区。又《水经·涑水注》:“涑水西迳董泽,陂南即古池,《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即斯池也。”《元和郡县志》闻喜夏下云“董泽,一名董泽陂,在县东北十四里”。谢鸿喜先生指出:“唐元和十年以前,闻喜县治东镇,东镇东北十四里正今湖村以南。”(见谢鸿喜《(水经注)山西资料辑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5页。) (24) 《左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鲁桓公九年为前703年,此时为曲沃武公时期,伐曲沃的队伍中不见董、倗两国,且虢、芮在今中条山以南或附近,据杨伯峻先生的意见,梁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二十二里”之“少梁城”,荀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二十五里”之“临汾故城”,贾“在山西省襄汾县东”。从上述伐曲沃诸国的地理位置看,都在董、倗两国所在的今绛县、闻喜以外,这一现象很可能暗示,至迟在此时董、倗两国已被曲沃旁支所灭。 (25)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安阳、新乡地区文化局、湖北省孝感地区博物馆:《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7期。 (26) 邹衡:《晋始封地考略》,《尽心集--张政娘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7) 吴振禄:《晋文化几个问题研究》,《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28) 《左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杜注:“荀、贾皆国名。”正义曰:“《世本》荀、贾皆姬姓,僖十九年秦人灭梁,荀、贾不知谁灭之,晋大夫有荀氏、贾氏,盖晋灭之,以赐大夫。”虽然文献中“贾”初见于翼与曲沃对峙时期,但是既然它可以和周围小国联合共讨曲沃,说明其势力较强,可能在此之前已经存在。 (2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李学勤:《晋侯邦父与杨姑》,《中国文物报》1994年5月29日第3版;王光尧:《从新出土之杨姞壶看杨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2期;王人聪:《杨姑壶铭释读与北赵63号墓主问题》,《文物》1996年5期;李伯谦:《也谈杨姑壶铭文的释读》,《文物》1998年2期;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4期。 (30) 田建文:《初识唐文化》,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的二十一期,2004年;田建文:《“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考古学考察》,《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31) 荀灭于晋后,其地为晋大夫邑,晋有荀氏。《水经·汾水注》:“(古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据此,晋武公所灭的古荀国,其地望在今天山西新绛西不远处。此地后为晋荀氏所有,其与峨嵋岭南近盐池之郇地当不同,景公迁都,言“郇、瑕氏之地”,而不言“荀氏之邑”,说明郇、荀非一,区别甚明。 (32) 《左传》闵公元年:“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杨伯峻先生以为“耿”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南之耿乡城(《春秋左传注》闵公元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258页)。《路史·国名纪》“少昊后李姓国”称:“耿,伯爵,河中龙门县十二(里)故耿城……”罗泌注云:“闵二年《都城记》,耿,赢氏国。《辨误》以为皮氏县东南耿国。”如此看来,则耿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南一带。 (33) 杨伯峻《左传》桓公九年注以为梁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二十二里”之“少梁城”。 (34)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