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汉持节问题探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张鹤泉 参加讨论

三东汉临时持节官参与的主要活动及其意义
    (一)临时持节官参与的主要活动
    东汉时代,一如前述,国家使中央的重要官员都可以成为临时持节官,因此,国家官员持节参与的社会活动,实际上都是重要的国家事务。并且,临时持节官的这些活动也构成东汉国家实施统治的重要的特点之一。当时国家使其设置的临时持节官的活动涉及到国家礼仪的实施、国家的军事行动、国家的外交活动、国家的安抚活动等,因而需要分别说明。
    持节官与国家重要的礼仪仪式的实施。东汉国家使官员持节从事礼仪仪式,是其重要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
    1.特殊情况下的皇帝即位仪式。例如,“及冲帝崩,皇太后与冀定策禁中,丙辰,使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入南宫”[2](《冲帝纪》)。又如,“会质帝崩,太后遂与兄大将军冀定策禁中,闰月庚寅,使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入南宫,其日即皇帝位”[2](《桓帝纪》)。这种特别情况下迎立新皇帝的活动,是在外戚专权的形势下出现的,因此,这应该是持节官参与的特殊仪式。
    2.参与皇后、诸侯王及重要大臣的丧葬仪式。前引《后汉书·皇后纪》:“(孝崇皇后)在位三年,元嘉二年崩。以帝弟平原王石为丧主,敛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礼仪制度比恭怀皇后。使司徒持节,大长秋奉吊祠,赙钱四千万,布四万匹,中谒者仆射典护丧事,侍御史护大驾卤簿。”这说明,当时国家对皇后的丧礼,一般由司徒持节参加。这样,自然就使皇后葬礼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尚不限于此,国家还使官员持节参加诸侯王葬礼的活动。例如,“东海王强薨,遣司空冯鲂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銮辂、龙旗”[2](《明帝纪》)。国家还使官员持节为一些国家重臣送葬。《后汉书·杨震传附杨赐传》:“(杨赐)及葬,又使侍御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前后部鼓吹,又敕骠骑将军官属司空法驾,送至旧茔。”即其一例。国家派官员持节参与皇后、诸侯王、重臣的丧礼,正是要显示对这些阶层的高度重视。
    3.参与对重要官员的策命。东汉时期,对重要官员的策命,多由国家委派官员持节来进行。《后汉书·樊宏传附樊兴传》:“建初五年,兴夫人卒,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即墓赐策,追谥兴曰翼侯。”又《后汉书·胡广传》:“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太傅、安乐乡侯印绶,给东园梓器,谒者护丧事,赐頉茔于原陵,谥文恭侯,拜家一人为郎中。”这些记载说明,东汉国家一般由五官中郎将作为持节官参与策命仪式,并且,这种仪式多是在葬礼后,对重要官员的官位、爵位、谥号进行追认。
    4.参与送迎仪式。东汉国家为表示对重要官员的重视,在送迎时,也派持节官参与。《后汉书·耿荅传》:“(耿)宠死,天子嘉况功,使光禄大夫持节迎况,赐甲第,奉朝请。”又《后汉书·马援传》:“帝甚壮之。援从南幸黎丘,转至东海。及还,以为待诏,使太中大夫来歙持节送援西归陇右。”又《后汉书·光武十王传》:“(刘)苍上疏求朝。明年正月,帝许之。特赐装钱千五百万,其余诸王各千万。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其钱帛器物无不充备。”在这里提到的耿况、马援是国家的重要官员,而刘苍则是受汉明帝信任的诸侯王。由此来看,东汉国家使持节官举行送迎仪式,并不是轻易的举动,而是要通过仪式充分体现对这些大臣的重视。
    5.参与告祭陵寝。在东汉,告祭陵寝是国家的重要祭祀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要由皇帝亲自参与。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持节官也参与这种活动。例如,汉顺帝曾“使太常王龚持节告祠茂陵”[2](《顺帝纪》)。又如,延陵园遭受灾害,汉灵帝便“遣使者持节告祠延陵”[2](《灵帝纪》)。持节官的这些告祭活动,显然都是代表皇帝的意志来行事的。
    持节官与国家的军事活动。东汉时代,持节官经常参与国家的军事活动。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持节官参与的军事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担任国家的监军。东汉国家在重要的军事行动中,一般设置监军。这样国家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军队。《后汉书·隗器传》:光武帝“乃率诸将西征之,数道上陇,使王遵持节监大司马吴汉留屯于长安”。又《后汉书·邓晨传》:“建武三年,征晨还京师,数燕见,说故旧平生为欢……从幸章陵,拜光禄大夫,使持节监执金吾贾复等击平邵陵、新息贼。”以持节官监军,并不只是东汉前期的情况,在东汉后期也是如此。前引《后汉书·皇甫规传》:“至冬,羌遂大合,朝廷为忧。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讨零吾等,破之。”就是明显的事例。
    2.担任地方军队的督军。东汉初年,光武帝虽然罢除了郡兵,但是,各郡的小农仍然保留着兵籍,如果遇到战事还要征发,因此,郡兵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东汉国家为更好地指挥郡兵,也以持节官为督军统领郡兵。《后汉书·冯绲传》:“顺帝末,以绲持节督扬州诸郡军事,与中郎将滕抚击破群贼。”又《后汉书·桓帝纪》:“太山、琅邪贼劳丙等复叛,寇掠百姓,遭御史中丞赵某持节督州郡讨之。”这里提到的冯绲和赵某实际是以御史中丞的身份来督统郡兵的。这种持节督军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具有了都督领兵的萌芽形态。
    3.代表国家意志任命将领。东汉国家对出征在外军队的将领的任命,是依靠持节官来实施的。《后汉书·王梁传》:“(建武)三年春,转击五校,追到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又《后汉书·杜茂传》:“建武二年,更封苦陉侯。与中郎将王梁击五校贼于魏郡、清河、东郡,悉平诸营保,降其持节大将三十余人,三郡清静,道路流通。明年,遣使持节拜茂为骠骑大将军,击沛郡,拔芒。”这都是东汉初年国家使持节官任命将军的事例。当然,这种情况在东汉中、后期依然实行。如《后汉书·窦融传》:“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又如《后汉书·朱传》:“明年春,遣使者持节拜右车骑将军,振旅还京师,以为光禄大夫,增邑五千,更封钱塘侯,加位特进。”因此,可以说东汉国家使持节官任命统军将领,一直是东汉时期的固定制度。
    持节官与国家的外交活动。东汉国家使持节官从事外交活动,在当时的文献中多见。《后汉书·张步传》:“建武三年,光武遣光禄大夫伏隆持节使齐,拜步为东莱太守。”在国内战争中,国家经常要派官员持节出使,进行外交活动。对待少数民族也是如此。如《后汉书·郑兴传附郑众传》:“永平初,辟司空府,以明经给事中,再迁越骑司马,复留给事中。是时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众持节使匈奴。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因此,国家官员持节出使,实际上,正是表明他们是代表国家的意志而进行的重要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