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北义和团逐渐演化成正规的抗俄义军 1901年春、夏之交,当关内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下去的时候,而东北义和团运动正处在空前高涨的局面。一支支小股分散的义和团队伍纷纷演变成正规部队,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它是东北抗俄斗争的继续,也是东北义和团运动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1900年7~8月间,义和团和东北各族人民及爱国官兵把沙俄在东北的侵略势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沙皇政府恼羞成怒,于1900年10月,调动1537名侵略军悍然出兵东北。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沙俄的嚣张气焰吓破了胆,盛京将军增祺缴械投降;吉林将军长顺打起白旗,开门揖盗。但是,遭到沙俄和清政府血腥镇压的英雄义和团和东北广大各族人民及爱国官兵,并没有被征服、被吓倒,他们从血泊中站立起来,继续高举反帝爱国的大旗,组成了声势浩大的以义和团为中坚的抗俄义军。 在抗俄义军中,以活跃在辽吉两省东部山区的忠义军和在鸭绿江畔帽儿山一带的六和拳最为强大。 忠义军由王和达(即王老道)和董毅敏(即董老道)率领的义和团余部万余人、刘永和(即刘单子)率领的一支数千人民军及唐展荣、杨玉麟率领的一支千余骑兵的镇东军三部分组成。 1901年1月下旬,这三支抗俄义军在海龙实现了大联合,统称“忠义军”。全军将士2万余人,号称40营,仍沿用清军编制。刘永和称总统,统帅全军;与刘永和兄弟相称的刘秉和(绰号黑刘)为邦统。王和达、董毅敏、李春贵、杨玉麟等称统领,各统帅数营。下设营官、帮带、哨官、总巡、稽查等名目。忠义军的组成,标志着东北义和团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忠义军的抗俄斗争得到了东北人民的积极支持,发展很快。1902年初人数达到20万,他们团结在反清灭洋的旗帜下,在“御俄寇,复国土”战斗口号的鼓舞下,活跃于丛山密林深处,驰骋于平原大川之间,出没于从哈尔滨到牡丹江的铁路线上,转战于吉、黑两省交界的广阔原野,先后攻克了通化、海龙、新宾、怀仁、宽甸、风城、安东等城镇,收复了吉林南部和奉天北部的大片国土,使俄军受创甚巨,以故“俄军不畏中国之官兵,而畏中国之贼匪。”(21)由于俄国侵略军的围攻,清政府的招抚诱降,叛徒的出卖,到1903年秋,忠义军伤亡很大,其重要将领姜海山、刘秉和、李春贵等先后牺牲,大大削弱了忠义军的战斗力。到1903年冬,忠义军的抗俄斗争最后失败了。但东北义和团的抗俄斗争并未停止,王和达、董毅敏率领的忠义军余部转战到鸭绿江畔的帽儿山与六合拳联合起来,继续坚持斗争。 六合拳队伍扩大后,与俄军、清巡捕队、地方团练和叛徒等超过自己上百倍的敌人,多次交战。董毅敏率领的一支六合拳健几奔袭海龙,转战通化,屡胜顽敌。王和达率领的一支六合拳攻克孤山子,由于王和达有勇无谋,率部下“不顾枪弹,大呼奔杀,”终因人单势孤,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王和达牺牲后,东北义和团的抗俄反清斗争仍在继续。由杨老太太和董毅敏率领的六合拳余部,分散隐蔽,转入秘密斗争。正如敌人所讲:“各种仇视欧人之私教,”“不独依然有之,且日甚一日。”(22)直到1903年,沈阳、本溪、营口、夹皮沟等地均有义和团或六合拳的法师或成员被地方官通缉或逮捕。由此可见,东北义和团运动仍寓于群众之中,坚持斗争。1903年一个俄国记者曾这样写道:“数以千计的红胡子,仍然藏身在满洲的森林和山岭之中。”(23) 东北三省以义和团为骨干、群众自发的抗俄斗争此起彼伏。除了“忠义军”、“六合拳”两支规模较大的抗俄队伍外,在黑龙江有刘胜棠领导的义胜军和孙本荣领导的义效军,他们转战南北,曾一度攻克了被俄军占领的呼兰城。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曾把残暴骄横的沙俄侵略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威震松花江两岸。 综上所述,东北义和团运动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它狠狠打击了沙俄侵略者,粉碎了沙俄殖民强盗在我国东北制造“黄俄罗斯”迷梦,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注释: ①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第三册,第80页。 ②③《东北人民抗俄斗争史》第31-32页。 ④(11)(15)(18)《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01、307、359、381页。 ⑤(12)(17)《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第1005、996、1006页。 ⑦⑧(13)(16)(23)转自《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第266、267、478、271、493页。 ⑥(14)(20)《中东路护路队参加1900年满洲事件纪略》第327、313、269页。 ⑨《俄国在远东》第12页。 ⑩转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第385页。 (19)《拳匪纪事》第3卷第41页。 (21)辽宁《海龙县志》第17卷,《兵事》第34页。 (22)转自《原东北档案馆藏档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