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时期的楚县与晋县(3)
以上对春秋时代楚县作了一番考察。下面来看春秋时代晋县。 晋县与楚县有些不同。其来源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兼并和扩张,或以其他手段掠取别国土地,邦的领土扩大,新获得的土地成为县(这与楚县的起源基本是一样的);一种是贵族的封邑改建为县。 第一种形式。《左传》闵公元年载: 晋献公十六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此为灭人国为县。《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勤王有功,使周襄王重返王城,襄王赐以阳樊、温、原、攒予之田。其中原邑本是王室大臣原伯贯的封邑,温本为周司寇苏忿生的封邑。晋文公取得这些邑,曾经动用过武力,所以,实质上,原、温也可说是晋的征服地。晋文公“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凑为温大夫”。《史记·晋世家》记:“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和《淮南子·道应训》都载有对晋文公灭原之事的评论。)《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七》晋邑“瓜衍之县”条记:“吴氏曰:‘今汾州府孝义县北十里有瓜衍城,晋灭虞、虢,迁其于此。’”晋的势力从汾水下游的中心地把环居瓜衍之县的白狄、赤狄等蛮族赶走,逐渐向北延伸,因而该县很可能本是戎狄所居之地。[25] 第二种形式。《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襄公赐胥臣以“先茅之县”,杜注:“先茅绝后,故取其县以赏胥臣。”这里本是先茅封邑,因先茅绝后,晋君取其地以赏他人。《左传》昭公五年载楚远启强之言: 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伯华谋之,中行伯、魏舒帅之,其蔑不济矣。按“韩赋七邑”,指的是韩氏的七处封邑;“成县”,按清人俞樾说义为“大县”。“羊舌四族”,杜注:“四族,铜伯华、叔向、叔鱼、叔虎兄弟四人。”俞樾《春秋左传平议》谓传文“羊舌四旋”本作“羊舌三族”,韩氏七、羊舌氏三,其数正十。顾颉刚则认为:“《左传》之文求句子的整齐,所以,举成数而言,称十一家为‘十家’。”[26]《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祁氏和羊舌氏被灭掉,“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此为被灭的贵族的封邑分设为县。 晋县的数目,不可详考。有学者估计大约有70余个[27],又有学者认为共49个。[28] 晋县也表现出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但与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试加分析。 春秋时代晋县的出现是邦的传统的继续,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某些县的设立是晋对外扩张,兼并新的地区的结果,新征服地变成县。例如,温、原、耿、魏、瓜衍等。 第二,西周之县指国都之外的鄙野地区,或是鄙野之邑,国君可以封赏臣属。春秋时代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以晋最典型。晋国的县有很多成了贵族的封邑,而且不仅赐给本国的卿大夫,还可以赐给从属于晋国的别国大夫和逃亡到晋国的别国大夫。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大夫声子言伍举由楚奔晋事, 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得戾而亡,君大夫谓椒举:“女实遣之。”惧而奔郑……今在晋矣。晋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杨伯峻先生引明陆粲《左传附注》谓“今其禄秩比叔向。叔向上大夫,盖以上大夫处伍举”。[29]在这里,从楚逃亡到晋的椒举,受到晋国的重用,赏给他县。也就是说,晋县被用于赐给逃亡到晋的别国大夫。《左传》昭公三年载州县被赐给了郑大夫丰氏(伯石)。《左传》昭公七年又载:(韩宣子)“以州县易原县于乐大心”。这里,乐大心是宋大夫,原县原来也是晋邑,晋君曾赐给乐大心。[30]《左传》哀公二年载赵简子誓师辞:“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些都说明晋国的县多是功臣、贵族的赏田或封邑。 第三,晋国的县与封邑可以互相转化。国君可把县赏赐给贵族作为封邑;当有的贵族因获罪而被诛灭时,其封邑就可改为县。 那么,晋国的县与封邑又有什么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其区别。 第一,晋县与过去的传统贵族封邑不同,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世袭,但已不是稳定的世袭,正在变化之中,其主人是可以换的。以温县为例,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温县数易其主。据《左传》成公十一年载: 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郤至曰:“温,吾故也,故不敢失。”刘子、单子曰:“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苏氏即狄,又不能于狄而奔卫。襄王劳文公而赐之温,狐氏、阳氏先处之,而后及子。若治其故,则王官之邑也,子安得之?”晋侯使郤至勿敢争。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1.温原本为周司寇苏忿生的封地,襄王时赐给文公;2.文公以温为县,狐氏即狐凑为温大夫;3.温后又成为阳氏即阳处父的采邑(注:《左传》文公六年载:“六年春,晋蒐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阳处父至自温,改蒐于董,易中军。”);4.阳处父被杀后,温又转到郤至之手;5.《左传》昭公三年载赵文子之言:“温,吾县也”,大概郤至被族诛后,温就归赵文子了。由此可知,狐溱、阳处父、郤至、赵文子都曾是温县的主人。 第二,春秋后期,晋县被分以后,就由选派的大夫治理。《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 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孟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谓贾辛、司马乌为有功于王室,故举之;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其四人者,皆受县而后见于魏子,以贤举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