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阴阳五行与秦汉政治史观(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宋艳萍 参加讨论

《白虎通义》对质文说进行了发展,在《三正篇》中,它认为“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之道极,则阴道受,阴之道极,则阳道受,明二阴二阳不能相继也。质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莫不先有质性,后乃有文章也。”《白虎通义》在此用阴阳学说对质文说进行了论证,并对“质法天,文法地”进行了解释,以此证明先质后文的正确性。《白虎通义》认为文家和质家的区别是:“文家先改正,质家先伐何?改正者文,伐者质。文家先其文,质者先其质。”在建立国家之前,先确立国号、正朔、制度的便是文家,而先通过武力征伐掌握政权,然后再确立国号等的便为质家,商代是先伐,所以为质家,周是先改正,所以为文家。
    公羊家何休对质文说有更多发挥,在《春秋公羊解诂》中多次阐发了他的质文说。何休的质文说继承于董仲舒,并对董学进行损益和发展。何休认为:“分别同母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明当亲厚异于群公子也。”他继承了董仲舒的“《春秋》承周文而反之质”思想,并在《春秋公羊解诂·桓公十一年注》中进一步发挥道:“《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为一,一称无所贬皆从子,夷狄进爵,称子是也。……王者起所以必改质文者,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亲亲而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烦。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质而亲亲,及其衰敝,其失也亲亲而不尊,故后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亲。故复反之于质也。质家爵三等者,法天之有三光也,文家爵五等者,法地之有五行也,合三从子者制由中也。”何休认为,王者所以要改质文,是因“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质家的特点是“亲亲而省”,而文家的特点是“尊尊而文烦”。质和文都是在王朝衰微,德运已衰时起到相互补救的作用,这成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孔子的质文说对其他今文经学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礼记·表记》中说:“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礼记》基本上是戴圣的作品,他也把历史分为质文两种,但他认为夏朝为质,而殷周为文,这是和董仲舒等公羊学家不同之处,但他们的基本主张确是相同的。刘向在《说苑·修文篇》中说:“文德之至也,德不至则不能文。商者,常也,常者质,质主天。夏者,大也,大者文也,文主地。故王者一商一夏,再而复者也,正朔三而复者也。味尚旨,声尚宫,一而复者。故三王术如循环。故夏后氏教以忠,而君子忠矣,小人之失野,救野莫如敬。故殷人教以敬,而君子敬矣,小人之失鬼,救鬼莫如文。故周人教以文,而君子文矣,小人之失薄,救薄莫如忠。故圣人之圣也,如矩之三杂,规之三杂,周则又始,穷则反本也。”刘向在此把质文说和三统说共同论述,他虽为谷梁学者,但他的质文说和三统说则和公羊学基本相同。不仅今文学家,汉代的古文学家也对质文说多有发挥。许慎在《五经异义》中引《公羊》说云:“质家立世子弟,文家立世子子,而《春秋》从质,故得立其弟。”说明他对孔子的质文说是接受而且赞赏的。
    秦汉时期出现了四种最主要的政治史观,在这四种政治史观中,五德终始说和汉家尧后说都以五行的运转为原则,所以本身便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而三统说和质文说虽不直接源自阴阳五行学说,但在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体系的框架下,它们得到了重新诠释,而使两种学说都阴阳五行化。从三统说和质文说可以看出,董仲舒是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性质两个方面看待历史发展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提出:“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阳,”“主地法夏而王,其道进阴,”在此董仲舒把阴阳学说引入他的历史观之中,并在大量论述之后得出结论:“殷之德阳德也,”“周之德阴德也,”这样,三统说与质文说便与阴阳学说揉和在一起。以后的学者也都遵循着这一思路,特别是《白虎通义》,更是直接用阴阳学说来论证三统说及质文说的合理性。从此看,这四种政治史观都同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都是汉代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的结果。
    五德终始说主张新王朝以武力手段彻底推翻旧王朝,注重政治的全面革新,这正迎合了秦始皇时“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搞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注:王洲明、徐超校注:《贾谊集校注·甲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之政治形势,这是秦始皇特别欣赏它的重要原因,也为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汉中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刘氏王朝害怕别人也用暴力手段来取代他们,所以便不再宣扬五德终始说,这是五德终始说被兴起的汉家尧后说代替的重要原因。汉家尧后说虽在政权交接形式上与五德终始说不同,但它所关心的也是政权的改变,只不过主张用温和的手段而已。三统说也主张政权的革新,但它同五德终始和汉家尧后说不同的是,它更注重历法制度方面的革新,特别强调改正朔,主张新政权确立自己的历法制度,而且还非常强调因循的重要性。质文说的特点则比较模糊,汉代学者主张质文说的特别多,但对质文说的内涵却少有人讲清。从汉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质文说所关注的基本上是政权的形式和特色,而非政治制度本身。三统说和质文说都不关注于政治制度的革新,“都只是统治形式的改变,绝不意味着在实质内容上有什么变化。”(注:许殿才主编:《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71页。)从以上看,这四种政治史观所侧重的角度有着差别,它们相互并不矛盾,所以能够平行发展而不发生冲突。
    在汉代,许多学者都对这四种政治史观采取兼而取之,相互印证的态度,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五德终始说、三统说、质文说采取了兼而存之的态度,而且他似乎想调和三者的关系,他把商归为白统,周为赤统,这是明显的三统说,但他又认为周为火德,这似乎是有意调和五德终始说同三统说之间的关系。司马迁更对三统说和质文说进行了调和,上文已论及,不再赘述。《白虎通义》也对四者进行了包容,并用“质家者据天,故法三光。文家者据地,故法五行”来处理文质、三统、五行的关系,其他学者也多有效仿。这四种政治史观从不同侧面对政治及历史进行了剖析,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它们都对汉代社会影响颇深,并在以后两千余年历史中交替出现,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史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