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王晖 吴海 参加讨论

既然昊天上帝祖宗百神不能佑助周王、诸侯及其臣民,那么神权崇拜的威信肯定要进一步下降。因为在先秦时期的人们看来,如果所祭祀的神灵不能佑助自己,就会放弃对这些神灵的祭祀。即使是祖先神也是这样。《书·金縢》中述周武王病重,周公为他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祈祷,并愿以己身代替武王以死。最后说:“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这就是说如先王答应周公的要求,他就拿璧与圭去祭祀他们;而如果不答应他的请求,他就会把璧与圭扔掉而不祭祀先王。如果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待这种说法,就会觉得不可理解。但古人的确有这么做的。《左传》僖公二十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这里所说的“鬼神”显然就是指祝融与鬻熊等祖先神。夔子认为自己的先王熊挚的疾病是祝融与鬻熊等祖先神造成的,在祈祷时祖先鬼神也不加以赦免,所以后来也就不再祭祀祝融与鬻熊等祖先神。西周末年以来,经过大旱灾以及宗周灭亡等一系列的事件,周人认为昊天上帝祖宗鬼神不能佑助自己,人们对上帝鬼神的迷信也就减弱了,而理性化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左传》僖公十六年记载在宋国降下五个陨石,宋襄公就问来聘访的周内史叔兴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叔兴当面回答说:“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退朝后对人说:“(宋)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襄公十六年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周内史叔兴人物陨星不能导致吉凶,吉凶是由人事而产生的。晋叔向认为楚师无功并非师旷所说的时运,亦非董叔所说的天道,而是因为“其君之德”。在春秋时期,虽然仍有不少迷信天地鬼神、重神事而轻人事的人们,但一些进步开明人士则重人事而轻神事;而且这些人物多为政治上的实力派人士。如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子产都是这样的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地位与作用被置于天道与神权之上,民众是“神之主”,要先事人后事神,甚至认为重神而轻民是灭亡之道,而重民而轻神才是兴旺之路。《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说“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嚣享焉”,史嚣评价这件事说:“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周内史过也说“虢必亡矣,虚而听于神”;《国语·周语下》也说“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不亲于民而求用焉,民必违之。……”。史嚣和内史过的评论与《逸周书·史记》篇中所说“昔者玄都贤鬼道,废人事天,谋臣不用,鬼策是从,神巫用国,哲士在外,玄都以亡”完全是相同的。反对“贤鬼道”、反对“废人事天”的思想也正是春秋以来重民轻神的反映。《左传》僖公十九年宋司马子鱼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据定公元年记载,宋薛两国为营建成周的问题引起争论,宋仲几说:“纵子亡之,山川鬼神其忘之乎?”而士弥牟对韩简子评价说:“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春秋时期人们认为“民”既然是“神之主”,神要以人的意愿行动,那么,君王以民意行事国家就会兴旺,办事就会成功;而专以神意行事国家就会衰败甚至灭亡,办事也就不会成功。可见鬼神的地位已经明显地下降了,失去了昔日的尊荣与地位,也失去了独立的意志,傍依民众的思想意志去行动;而另一方面,民众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君主办事、行动不得不权衡民众的力量、民众的意志以及民众的愿望。可以说,民众的人心向背可以左右君主,可以左右政治局势,也可以依此去猜度鬼神的意志与愿望。《左传》桓公六年载季梁对随侯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又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循’,谓民力之普存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季梁所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民和而神降之福”、“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显然是把“民”置于“神”之上,认为民事重于神事。民和则神有主,民不和则鬼神乏主。先修民事后修神事才能成事,不修民事而仅修神事就不能成事。
    既然“民”是“神之主”,民事重于神事,那么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在社会事务或史记生活中则尽量淡化神事,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对待鬼神。孔子是这样,与孔子时代接近的子产也是这样。《论语·先进》篇记载子路向老师孔子请教有关鬼神之事,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请教有关“死”的一些事,孔子说:“未知生,焉治死”。孔子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他还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论语·雍也》)而子产则更明确地提出重“人道”而轻“天道”的主张,《左传》昭公十八年载:“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可见在春秋时代进步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差不多都主张远天道而近人道,轻神事而重人事,一时蔚为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重民轻神的思想和观念对民众是有利的,同时也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