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蜀汉的政治格局谈前《出师表》的真实趣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 朱维权 参加讨论

古今诸家对诸葛亮前《出师表》(以下简称《出师表》)的研究、注释,多囿于就文论文,就字释义,只突出其“忠贞报国”的一面,未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探索诸葛亮的真实用意,看不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深思熟虑。本文拟从新的角度,探讨《出师表》的真实趣旨。
    一、历代评论存在的问题
    对古代名作的评论,由于时隔势异,各个论者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和思想方法不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于有很一致的看法。但对《出师表》却是一个例外,历来都比较统一。例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诸葛公出师北伐,表上后主,以亲贤远倿为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①这个“亲贤远侫”的基调定下之后,后之论者虽稍有差异,但大体都未离开这个谱子。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其所编的《古文观止》中说:“大意是亲贤远侫,亲贤尤为远侫之本。故始以‘开张圣听’起,末以‘谘诹’、‘察纳’收,篇中十三引‘先帝’,勤勤恳恳,皆根极至诚之言。”②现代编的有的古文选本则说:“他劝后主不要‘妄自菲薄’,要励精图治,‘亲贤臣,远小人’,要内外一体,赏罚分明。内修政治,外用甲兵……通篇围绕‘君子’、‘小人’写来,一字一句,都从肺腑中流出。”③据此推论,有的甚至说:“叙述接受先帝付讬以来的思想和行动,在于让刘禅认识自己的一片忠贞,肝胆可照,批准北伐计划。”④其他论者虽多,但与上述说法大同小异。
    据此,只要深入思考,至少可以引发以下难以解释的问题:
    1、“亲贤远侫”是历代封建帝王行使人事权的通行政治、道德准则。是君主专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人是否得当,关系国家兴衰存亡。所以历代朝臣的表章疏奏,多以此谏诫君王。如果照一般的意义来解释“亲贤远侫”,岂不是说刘禅还拥有人事权?这同史记“政事无巨细,咸诀于亮”⑤的说法岂不矛盾?
    2、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中央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以来,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臣下虽然可以对君主提出批评建议,但采纳与否,或惩或奖,则完全取决于君王的才能、品质和好恶;能纳谏奖贤,国家大治,则为贤德之君;拒谏亲侫,乱政虐民,则为暴戾之主。但这只是道德和舆论上的准则,事实上无任何强制性的法定机制来约束有的皇帝的胡作非为,倒行逆施。许多大臣因直言谏主、痛陈利害逆龙鳞,以致受贬、入狱、斩首、族诛者,在历史上不可胜计。诸葛亮劝谏刘禅,刘禅是否有可听可不听的选择权?《表》中谈到的许多措施,包括北伐,到底是需要刘禅“批准”,还已是成命,实际上是要刘禅遵照执行?
    3、如果说要刘禅“赏罚分明”,这岂不是说刘禅还有最高司法权?
    4、如果历代评论是正确的,那么,刘禅者阿斗也,阿斗者木偶也的家喻户晓的历史常识岂不成了问题?如果历代评论还存在问题,那么,这些词句后面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到底应当怎样理解才符合历史的真实,接近诸葛亮的本意?这恐怕只有弄清当时的语言环境,才有可能得出较佳的答案。
    二、当时历史背景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因败于猇亭,几乎全军覆没,而悲愧交集死于白帝城。临终,特地把不赞成他东征的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⑥又下诏给在成都的刘禅说:“汝与丞相,事之如父。”又对在身边的鲁王刘永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讬孤”的主要内容。同前代“讬孤”比较,有以下特点:
    1、所谓“讬孤”,是指君王将逝,继位的嗣子幼小,无法处理政务,故讬大臣掌握实际最高权力。以保证国祚不断,政权的连续性。如周公之辅成王,吕不韦之辅羸政,霍光之辅昭帝,即是先例。可是刘备“讬孤”时,刘禅已十七岁,根本不符合“幼而无父曰孤”的定义。历史上,像刘禅这样的年龄直接继位而又掌权的人,不在少数。不孤而讬,刘备意图何在?
    2、所谓“讬孤”,是在坚持“父传子,家天下”的原则下进行的,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措施。嗣君达到一定年龄,必须“亲政”,掌握最高权力;顾命大臣这时必须“归政”,交还最高权力。如果大臣拖延,拒绝还权,即是乱臣贼子,图谋篡位。历代因这种权力交接而引发皇帝和顾命大臣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者,不是个别。在这种情况下,或皇帝胜利,诛杀大臣,得以亲政掌权;或大臣胜利,导致废立换代。刘备却好象对这些血的历史毫无所知,命可以掌权的儿子当傀儡,命与刘氏毫无血缘关系的诸葛亮掌大权,不但挂口不谈归政之事,而且允许废禅自立。这就完全违背了君臣纲常和“家天下”的准则和传统。
    3、要刘禅事诸葛亮如父。“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焉敢不亡。”前一句刘禅因无权而被完全掏空,后一句因诸葛亮有权可以完全落实。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政治后果,饱经世道沧桑的刘备,是可以预见的。明知而作,原因何在?
    所以刘备的作法,使后世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故作姿态,收买人心。有的则大加斥责。例如,孙盛说:“备之命亮,乱孰甚焉!”因为这种作法“启篡逆之途,”“生嫌隙不逞之衅,”⑧埋下动乱的祸根。其实这是囿于封建纲常而发的皮相之论,没有具体分析当时的形势。王夫之就要高明得多,看到了刘备的良苦用心。他说:“先主之任诸葛,而诸葛受任纷争之世,而后主不足有为也。两俱弗获,已而各尽其心耳。先主不能舍后主别有所立,则不能不一委诸葛亮以一后主之心。”⑨这就是说,在战乱不已之世,斗智角力不能有一点马虎。其父深知刘禅是个庸人,干不了大事,而诸葛亮则是杰出人才。如果让刘禅继位而又掌权,诸葛亮辅佐,有如瞎子驾骏马,必两败俱丧。所以不得不以全权相授,以杜绝刘禅的“亲政”欲望。
    先帝的遗命具有最高权威,必须不折不扣付诸实施。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开府治事。”⑩诸葛亮在刘备时已是丞相,但未设立办事机构。这时的丞相府,实际上是蜀汉的最高决策、行政、军事领导机关。诸葛亮“顷之,又领益州牧”。(11)益州与蜀汉在地域上没有多大差别,身兼二任,以免机构重叠,政令周转,降低行政效率。“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12)“事无巨细,亮皆专之。”(13)诸葛亮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刘禅只是政权的象征。这是《三国志》记得明白清楚的,我们在读《出师表》的时候,一定要参照这一历史背景,才能透过表面的词句,明白弦外之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