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蜀汉的政治格局谈前《出师表》的真实趣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 朱维权 参加讨论

宫中的关键人物是董允。董允字昭休,南郡枝江人。其父董和在刘备时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主持左大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献可替否,共为欢交。”(28)二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刘禅为太子,董允为舍人。禅即位,即提升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29)不久,董允即提升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兵。”掌管宫庭的警卫部队。他理解诸葛亮的“忧虑”,不负委讬,“献纳之任,皆自专之。”“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30)也就是说在宫中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有效地防止和纠正了刘禅的错误。例如,刘禅欲增选美女以充后宫,这是历代帝王的通病,视为当然。但董允却坚决加以阻止。“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不过十二,今嫔嫱己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31)对其又敬又怕。又例如,刘禅想用自己亲信的宦官,染指政务,从而当一个有点实权的皇帝。但遭到董允的坚决抵制。“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侫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32)可见他是受诸葛亮之“任”,才敢于多次板着面孔训刘禅,指指夺夺骂黄皓。纠正其“朱紫难别”的错误。
    “宫中”经常要办的“事”是什么呢?就是根据“府中”的意图和决定,发布诏令,履行法定的必须由皇帝“批准”的手续。所以董允等人的中心任务说是规劝、“制约”刘禅与丞相府协调行动,密切配合。不能从中作梗,更不能阳奉阴违。预防皇帝集结“小人”,形成一股势力,构成对丞相府权力的潜在威胁。
    董允在执行这一任时,是非常复杂艰巨的。要把握分寸,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把局面搞僵。这是因为诸葛虽掌握蜀汉的全权,但他并不是曹操、司马氏那样的“权臣”,纯粹把皇帝当俘虏,当摆设。篡位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董允既要照顾到皇帝的尊严,又要使其与府中“俱为一体”,不节外生枝,或消极怠工。后来的事实证明,董允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不负诸葛亮的委托。诸葛亮虽多次出征,有很多时间不在成都,但“宫中”从未发生任何“变故”。而在相类似的曹操、司马氏统治北方时期,虽对宫庭控制很严,却难于避免政变阴谋的发生。以致有时不得不把皇帝控制在身边出军,美其名曰“御架亲征”,以防万一。
    诸葛亮去世,蒋琬执政,对董允特别尊重褒奖。琬将领益州刺史时,推让董允担任;又上表后主:“允内侍历年,翼賛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33)因允皆固辞不受而作罢。
    董允受到蒋琬的褒奖,死后却受到禅的怨恨。原因是他不把皇帝放在眼中而对之“追怨日深。”(34)姜维对黄皓专权误国切齿痛恨,当面禀告后主,请求杀掉黄皓。后主说:“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尝恨之。君何足介意。”(35)刘禅明确站在黄皓一边,姜维惧于失言,反而当面向黄皓请求允许其到沓中种麦,以免杀身之祸。从这两条史料中,可以看出董允任务的性质,董允与刘禅的关系实质。刘禅为什么那样恨董允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其死后大发牢骚?显然不是由于个人恩怨。根本原因是董允忠实执行诸葛亮等执政者的委托,才使刘禅这个皇帝当得很不自在。可是诸葛亮等人德高望重,只好奈不何青杠啃泡木,把对诸葛亮等人不便发泄的怨愤吐向董允而已。
    董允在蜀汉政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稳定因素。董允死后,诸葛亮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36)黄皓误国,源于刘禅误国。蒋琬、费袆去世之后,刘禅才有了实权。黄皓才可能专政误国。“为尊者讳”,把皇帝的责任推在奸贼身上,这是历代正史的传统。这说明刘备、诸葛亮把刘禅看得很透,刘备为什么传位而不交权,诸葛亮为什么既无意篡位,又不归政交权,是多么明智的决定。
    诸葛亮北伐,把镇守成都的兵权,授予向宠。原先刘备败于猇亭,损失惨重,只有时为牙门将的向宠所统率的军队未受损失。受到刘备的賛扬。刘禅即位,于建兴元年封为都亭候,后又提升为中部督。上《表》时又升为中领军,掌京城戍卫,保卫成都的安全。向宠所担任的职务作用重大,事关国命安危。曹操在出征的时候,类似的职务,多交由宗族子弟或非常亲信的将领担任。看来诸葛亮在任命向宠时,非常慎重,广泛征求了群僚的意见,得到了一致赞同。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德才兼备,所以诸葛亮才决定委以重任。
    以上所述宫中、府中和营中是蜀汉政权的三根主要支柱。所以临征前要向刘禅特别嘱咐。这是理解《出师表》趣旨的关键。
    四、《出师表》的趣旨
    诸葛亮是一个精明务实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全力准备了多年的北伐在付诸实行之际,特地向刘禅上表,绝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忠心”、“善言匡主”,漫而不实地作道德说教。因为他“循名责实,虚伪不齿,”(37)恨说空话,假话。在如此关键非常的时刻,是没有闲心给刘禅写告别性质的表章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出师表》看作是诸葛亮为了保证北伐的胜利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可以说是北伐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上表,向蜀汉整个政坛宣布大后方重要机构的人事安排,权力分配,各自的职能和运行准则。以保证政局稳定,从而有力地支援战争。因为如果成都出了问题,不但将葬送北伐,而且诸葛亮本人也将前后失据而身败名裂。事关国家安危,个人的生死存亡,任何一个政治家处在类似的情况下,都不得不加以妥善处理。所以《出师表》实际上是一件政治文告,有关各方,包括刘禅在内,均必须遵循,不得违背。由于年代久远,现代的人对此论可能觉得牵强,其实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完全能够透过为了照顾君臣礼仪的词句,准确理解其精神实质。
    根据东汉末年的历史经验和当时蜀汉的权力结构,要保持后方政局稳定,关键是处理好与刘禅的关系。当时刘禅已即位五年,二十二岁。令诸葛亮担心的是他“富于春秋,朱紫难别”。即血气方刚,而又头脑简单,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没有判断能力。所以《表》文在概括谈了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之后,对刘禅首以为言:“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所谓“妄自菲薄”,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自轻自贱,自己看不起自己。“引喻失义”就是乱打比方,得出错误的结论。导致群臣不敢向皇帝批评、建议,堵塞言路的后果。在事理上,这句话所表达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按照常理,只有帝王不但骄傲自大,则愎自用,固执己见,而且滥用权力,迫害言官,才会使臣僚惧帝王之怒而噤若寒蝉。历史上许多暴君统治时期,都造成过这样的政治局面。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至多是一个无所作为,言论不经的皇帝。这恰恰会引发群臣议论纷纭,争相诤谏。不会堵塞言路。造成这种因果失序,并不是诸葛亮缺乏历史知识,也不是思路不清。而是针对刘禅平时爱犯的毛病而言的。一个精神健全的人,都不甘当名不符实的皇帝,除非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已。看来,刘禅平时发泄这种不满情绪的表现,是时而自轻自贱,不象一个皇帝的样子,象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时而又大发牢骚,影射自己是献帝,诸葛亮是曹操。而曹操是汉室的国贼,是蜀汉的头号反面人物,人人得而诛讨之。如果把这种思想付诸行动,就意味着要全部推翻乃父的遗命,向诸葛亮夺权。在诸葛亮看来,这是刘禅可能犯的错误中最严重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就不是语言所能解决的问题,臣下还有什么可劝可谏的呢?所以才会导致“塞忠谏之路”的后果。《表》末要刘禅“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就是说你要善于自处,为自身考虑要听得进劝谏,好好回忆并牢牢记住先帝的遗诏说了些什么。刘禅读到这里,刘备“可辅”、“可取”的声音恐怕就会在脑际回旋。这是诸葛亮摊出的底牌,是对刘禅最严厉的警告。蜀汉不设史馆,《三国志》关于蜀汉部分又过于简略,虽无明确的史料可以佐证这一推断,但恐怕只有作这样理解,才比较文从字,符合事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