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汉的政治格局谈前《出师表》的真实趣旨(2)
三、当时的政治格局 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后,首先修复与东吴的联盟关系,接着亲自率兵南征,平定了西南边境因刘备兵败身亡而发生和加剧的叛乱。南征的结果,“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14)为北伐全力进行准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亲率诸军北驻汉中。在将北行伐魏之际,向后主上疏,后世称为《出师表》。 诸葛亮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无法直接控制大后方国家机器的运转。照《表》文所述,参考有关史籍,诸葛亮行前对朝庭安排如下: 丞相府长史张裔,主持丞相府工作。长史,相当现代的秘书长。诸葛亮出征期间,张裔实际上是代理丞相。根据诸葛亮确定的政策原则,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 张裔,字君嗣,成都人,专修《公羊春秋》,对《史记》、《汉书》也有研究。很有政治才干。刘备时任命为益州郡太守。当地耆帅雍与孙权勾结,蓄谋叛乱,将其绑架送交东吴。张裔在东吴“流徙伏匿”数年。诸葛亮修好蜀吴关系,遣邓芝使吴。特别向邓芝交待,请求释放张裔。孙权接见,问张裔:“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为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15)意即蜀土的卓文君寡妇再嫁,比起东吴朱买臣的妻子,丈夫还在就嫁人要好得多。机敏的反驳,使孙权发现他是一个人才。张裔辞出后,深悔不应该在孙权面前显露才智,便马上开船,倍道兼行,一天赶两天的路。孙权果然后悔不该放行,派人追赶,但张裔已入蜀土永安数十里,落了一场空。这场人才争夺战,诸葛亮获得全胜。 张裔回到成都时,已五十八岁。诸葛亮加以重用。“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镇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16)主持丞相府的工作,代行诸葛亮在后方的职权。张裔对诸葛亮竭诚拥戴,推崇备至。他常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所以佥亡其身者也。”(17)张裔留守后方,有重大而又难以决断的问题,并不请示近在咫尺的刘禅,而要不远千里,“北谐亮咨事。”(18)请诸葛亮面授机宜。有一次张裔到前线去,辞行的人很多,“昼衣接宾,不得宁息”,送行的人更多,“送者数百,车骑盈路。”张裔事后发牢骚说:“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裔附之,疲倦欲死。”(19)可见其权势之盛。俨然是后方的最高主宰。 协助张裔处理丞相府事务的是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少年即以才能知名于时。随刘备入蜀,任广都长。可能认为官小才大,有点委曲吧,不屑卖力。一天,刘备突然到广都视察,“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刑戮。”要给以严厉的处罚。诸葛亮很赏识蒋琬的才干,理解“众事不理”的隐情,多亏他向刘备说情:“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20)刘备敬重诸葛亮,看在他的情面上,“乃不加罪,仓卒免官而已。”后虽启用,官不过尚书郎。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蜀政,蒋琬的官运才亨通起来。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治事,辟琬为东曹掾。”(21)东曹掾,主持二千石长吏的人事任免。不久就升为参军。诸葛亮北伐,“琬与张裔统留府事”,协助主管丞相府事务。张裔于建兴八年去世,蒋琬接其任为丞相府长史。诸葛亮历次北伐,“琬常足兵足食以相供给。”(22)不但主持朝庭政务,而且后勤工作作得很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所以,诸葛亮对其非常赏识信任。常说:“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賛王业者也。”生前即定蒋琬为自己的接班人。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23)诸葛亮死后,蒋琬与费祎先后统管蜀政,都是沿诸葛亮成例,仍全权在握。刘禅并无实权。虽征伐在外,国家大政方针,仍由其决定。“身虽在外,庆赏威刑,皆遥相咨断,然后乃行。”(24) 这是《表》文提到的“府中”的人事安排,不是重点。这是因为“府中”是诸葛亮直接掌握的机构,刘禅无法染指,而且看来诸葛亮行前已作妥善安排。《表》文的重点,在于谈“宫中”的问题。这是因为“宫中”虽无实权,但敏感微妙,事关重大。如果出了问题,就可能倾动全局。所以反复为言。 “宫中”的主要官员是侍中,侍郎。此职官位不高,作用很大。以前多为宦官充任。他们利用同皇帝朝夕相处的有利情势,往往蒙蔽皇帝,翻云覆雨,窃权专政。结党营私,排斥、陷害不附于己的大臣。如果皇帝并不掌实权,或者最高掌权者,利用、安排这些人控制宫中,管束皇帝;或者皇帝利用其串连大臣,集结力量,发动政变,夺回实权。诸葛亮作为一个精明务实博学的政治家,借鉴历史经验,审度当时情势,对“宫中”可能出的问题,自然不能不加以防备。诸葛亮在《表》中的这种用意,前人早已正确指出:“宫中者,黄门常侍也。宏恭、石显排挤肖望之,周堪、曹节、王甫辈反噬陈蕃、窦武,此宫府不一体之祸也。时虽以攸之、祎、允分治宫中政令,犹恐后主柔闇,或有所睰,故首以为言。”(25)“其后董允既卒,黄皓专政而亡国矣!”说明诸葛亮是有预见性的。 本着这一历史教训,诸葛亮不以宦官,一律以士人掌管宫中政令,从根本上杜绝东汉末年宦官之祸重演。 侍中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掌侍从皇帝,出入宫庭,应对顾问。但“素性和,备员而已。”(26)是不大起作用的好好先生,《三国志·蜀书》无传。 侍中费袆,字文伟,江夏人。刘备立太子,费袆与董允俱为太子舍人。后升迁为庶子。刘禅即位,袆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南征,凯旋回成都,文武百官离城数十里迎接。费袆年纪轻,官位低,可是诸葛亮令眼相待,特命其与自己同乘一辆车进入成都。这在当时是一种殊荣,大大提高了费袆在政界的声望。即任命袆为昭信尉,使吴,很受孙权赏识:“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27)后升迁为侍中。诸葛亮北住汉中,请费袆为参军。以后即没有主持宫中的政务,但在蜀汉政坛上地位逐渐提高,继蒋琬之后,主持蜀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