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唐代社会对皇权的制约机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郭绍林 参加讨论

中央机构的职责在于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不同个体的并存必然导致矛盾。唐代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为中央机构的主干。唐朝建立伊始,三省虽有一定的分工,但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以及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都是当然的宰相,偕同带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头衔的其他宰相一起,参与最高决策活动。宰相们平章军国大事的办公处所称为政事堂,起初承北朝重门下官的旧制,设在门下省,后来重心转移,改在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印为中书门下之印。尚书省的名称在宰相头衔和办公处所的称谓中一直没有体现,其长官被排除在决策活动之外,成为趋势。尚书省正长官尚书令自唐太宗时不再实授,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上的正长官。“神龙初(公元705年),豆卢钦望为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议政事,后加知军国事。韦安石为仆射、东都留守,自后仆射不知政事矣。”⑨尚书省长官若不加宰相头衔,便只能是本省的长官,尚书省也就成了仅仅受成命的机构。这样,三省的分工便明明白白地确定下来,即中书省出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为行政机构。关于三省的工作程序,朱熹具体介绍道:“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⑩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经过集体审订成文的诏敕是否都是皇帝个人的主张?换言之,皇帝个人的主张是否全部贯彻,是否被修正、补充或驳回,皇权是否达到颐指气使、为所欲为的地步,是否受到中央机构职能的制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制度,并非按照经文纬武的标准来选拔一国之主,不免会有毫无治国能力的幼冲、昏庸、痴呆者尸其位。即便是英明的皇帝,也不可能对纷乱如麻的国事了如指掌,意匠经营,应付裕如。这就需要在君主体制下尽可能地由臣僚陈述意见,集思广益,形成决议,然后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发。中书省从皇帝那里取旨,由机要秘书中书舍人草拟初稿。中书舍人若意见不一,可各执一端,签名负责,称为“五花判事”。然后由中书省审查修改,再由门下省把关驳正。诏敕是否妥当,关系到政治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因而诏敕的出台绝不能草率,严肃的皇帝懂得这个利害关系。唐太宗曾多次指示:“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11)经过这个程序制定出的诏敕,当然既可能有皇帝个人的主张,也可能有“人之意见”。当后者修正、补充或驳回前者时,那便是中央机构在决定国家大事,而不是皇帝说了算,无疑应该看作是对皇权的制约。试举一例以见其具体情况。唐初实行府兵制,规定21至60岁的丁男承担兵役。右仆射封德彝等人建议征点18岁以上的中男入军,唐太宗采纳,草就了诏敕。魏征时任谏议大夫,“敕三四出”,“执奏以为不可”,“不肯署敕”。唐太宗大怒,说:“中男……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魏征说:“若次男以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唐太宗只好收回意见,还承认自己“过亦深矣”(12)。可见在遇到臣僚的抵制时,皇帝的主张贯彻不下去,皇权不可能达到颐指气使、为所欲为的地步。
    在唐代,体现皇帝意志的所谓口谕、手谕,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但不被看作正途,受到舆论的责备。宰相刘祎之对武则天临朝称制不满,武则天找了个借口,指使肃州刺史王本立对他宣“敕”治罪。他义正辞严地驳斥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13)唐中宗时宫闱卖官鬻爵,“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14)。这种不经过正当途径,由皇帝批条子而授的官,人们称之为斜封官,体现了对手谕的轻蔑。唐中宗死后,斜封官逐渐废除。
    皇帝当然不甘心忍受任何摆布,力图突破种种限制,重要而简捷的办法是调整中央机构的职能,设置各类学士,作为自己的贴身机要秘书,以贯彻自己的主张,加强自己的势力。上元年间(公元674-676年),唐高宗将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史官范履冰多人召入禁中,“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15)。北门是宫城的一道门。新的秘书班子移入内廷,与称为外朝的南衙中央机构并立,成为内朝。自唐玄宗时起,皇帝不断设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学士,代皇帝批答表疏,并草拟诏制。翰林学士安置在特设的学士院中,“专掌内命”,“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16)安史之乱爆发后,军国事务繁剧,深谋密诏,皆从翰林学士中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命故也。”(17)翰林学士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用白麻纸书写,直接颁发。而中书舍人知制诰掌“外制”,依然按照上文所述的程序,由两省审定,用黄麻纸书写,然后颁发。内命、外制都是诏敕,政令的拟定颁发,由原来的中 书门下一条渠道分作两条渠道。内朝不断侵蚀外朝,表明皇权在制约和反制约的矛盾冲突中寻找突破口,以谋求一个合适的度,使皇帝的旨意得以贯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