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2)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中国史研究》 林正根 参加讨论

传统社会是个伦理政治社会,血缘的纯正与亲疏是权力与财富分配的重要依据,也最为世俗所注重。所以,比之通使、求学、贸易等,任用异族人和异族间通婚,更反映唐人少有“非我族类”、“无取杂种”的顾忌。唐代胡汉通婚相当普遍。前面已提到胡客“诱取妻妾”、“皆有妻子”,中唐之后更甚,《东城老父传》载元和年间“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少年皆有胡心矣。”上层人物亦如此。高祖19女,女婿近半数为少数族。公主和亲于史可据者有23次,且不视为屈辱之事。这类婚姻固然含有政治缘由,但也表明胡汉通婚在心理与习俗上无大障碍,因而对民间异族联姻亦少有闻问。贞观二年,只“敕诸蕃使人,娶得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26)。国内嫁娶依然自由。文宗时,京兆尹建议“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27),大体为的便于管理,所以,只禁私自嫁娶,并不禁止通婚。
    对异族人的任用,其人数之众、族别之多、任事之广,前朝后代几无可比拟者。据统计,宰相即有24人,来自15族。将军、节度使多不胜数,以致《唐书》专立《诸夷蕃将传》。外邦远洋人则有日本晁衡、新罗崔志远、大食李彦升、波斯卑路斯父子等著名人士。其中不无荣宠食禄之位,更多的是用而不疑,实有职权,奖赏升迁和汉人也无大区别。最为乖常的是让异族人出入宫禁,侍伴君王。太宗时,温彦博就认为:“选其首酋,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28)但事涉禁脔与君王人身安危,难免人们惊异与忧虑。武后时,薛登上《请止四夷入侍疏》,却未被理会。开元时,用突厥人为“从官,赴封禅之礼,参玉帛之会”,还“复诏侍宸游,召入禁仗”,“更赐以驰逐,使操弓矢,兢飞镞于前,同获兽之乐”。吕向指出“虽圣胸豁达,与物无猜”,却担忧“荆卿诡动,何罗窃至”(29)。天宝初,韩朝宗再次告诫:“匈奴在邸,实繁有徒,刺客密友,何限夷夏。”(30)玄宗皆不以为意。安史乱起,他逃亡成都,还坚持说:“推心于人,不疑于物。”(31)这与其说执迷不悟,毋宁说处惊不乱,没有因为安史反叛而因噎废食,猜防所有异族。
    民族异己心态淡漠,意味着华夷胡汉间深层阻格的消退,所以,尽管有冲突,有战事,都无碍唐对周边各族和域外人文容纳与开放的大局。据《唐六典》载,与唐往还的“异国蕃邦”,盛时300余,少时也有70多个。时间上持续始终,无有时开启时锁闭的大起大落;周边各族,四邻八方,各色人等,往还无阻,空间地域上几无限制;政治、经济、文化,齐头并进,全面而深入。说它全方位,似不为过。
    二、文士异己心态淡漠与文网宽疏
    唐代儒、道、释三教并存,思想文化领域无有一家一说独尊,应该说是文士异己心态淡漠的首要表现,也是一种气魄。因为,当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针对的即所谓“异端邪说”,旨在禁绝百家,钳制文士,实行思想一元。唐对儒、道、释的基本政策是调和与兼用,从而形成和合三教、优容诸说的多元格局和自由诘难论争的文化学术氛围。高祖在国子学,高宗在其御前,德宗在其诞辰,都召集过儒师、沙门、道士讲论诘难,三教并行,兢逐论对,终唐一代持续不绝。儒学虽被奉为正统,却始终未达独尊。它还没有走出魏晋以来“重文轻儒”的低谷。高宗武后之后更甚,“政教渐衰,荡于儒术”,“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多无儒雅之实”,“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32)。儒士、经书及其祖师不断受到鄙薄与嘲弄。诸如李白诗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33)高适诗云“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34)。乃至崇儒的杜甫都吟有“儒术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35)。晚唐杜牧公然说:“跳丸相趁走不住,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皆为灰。”(36)非儒薄孔,非圣薄尊,习以为常,并不视为大逆不道。无有一学独尊,实即脱却一层禁锢。文士有的崇儒、有的奉佛、有的入道,或兼通三教,或中途改宗,思想信仰上拥有相当的自由与回旋之地,这既扩大了文思源头与天地,也有助于心理平衡,善处变幻遭际,有利于文化创造。即便对儒学而言,也是去了作茧自缚。它从“独尊”地位跌落下来,反而获得新生。唐人治经业儒,便特不拘泥墨守,或如治《左传》的徐文远,“多立新义”,“又出己意,博而且辨,听者忘倦”(37)。或如治《春秋》的啖助、赵匡,冲决章句藩篱,以经世致用而自负,时称“皆为异儒,颇传其学”(38)。因无独尊之忌,对学派不一,观点歧异,当道非但不禁,还给以一定的保护。玄宗批评党同伐异的门户之见时指出:“旁求废简,远及缺文,欲使发挥异说,同归善道,永唯一致之用,以开百端之行。”(39)很懂得“存异”本是“求同”的前提,经“异”的自由兢逐,方能同归一致。儒、道、释三教并行兢逐,“初若矛盾相向,后类江海同归”,契合日深,就取得共佐王化的功效。
    再一表现,是崇文重才的政策与风尚。传统所重的德行经义,不出礼法陈规和前人说教,实求政治依附与驯服。唐代不然,一开国就侧重才学而轻于德行,开了不拘流品之端。太宗的谋臣武将不少“自潜伪中祓濯而出者也”,原因确有“新造之国,不能不待于亡国之臣”(40),更主要的还是出于大家风度和用人重才,“大唐创历,任官以才,卜祝庸保,量能使用”(41)。高宗武后之后,科举重诗赋文章,又起了导向与强化作用。时人刘晓说:“礼部取士,专用文章为甲乙,故天下之士,皆舍德行而趋文艺。”(42)玄宗年间,诗赋文章已是“立身之美旨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43)。文士之地位声望于此可以想见。流风所及,以致公主因驸马“无才气”而“不同席者数月”(44),妓女自恃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大增身价。对此当然不是没人不以为然,贾至上疏就斥之为“舍皇王举士之道,从乱代取人之术”(45)。最高当局则不以为然。文宗时,郑覃以进士“轻薄”为由,再三请求罢废,文宗淡然回绝:“轻诱敦厚,色色有之,未必独在进士。”(46)岂止“轻薄”,纵然背叛失节,也因才气文章得到少见的宽恕与厚遇。骆宾王参与徐敬业反叛并草起近于人身攻击的《讨伪武氏檄》,武则天的反应首先不是恨其叛己,而是怜其不遇:“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流落不遇乎!”(47)清人纳兰性德以此与宋文帝宽宥孔熙光并论媲美,赞称“皆绰然有帝王之度,足令才士心死”。孔熙光罪至“谋逆”,宋文帝“奇其才,遣人慰之曰:‘以卿之才而滞于集书省,理应有异心,此乃我负卿也。’又责吏部尚书何尚之曰:“使孔熙光三十年作散骑郎,那不作贼。”(48)武则天的叹息不无此意。骆宾王败亡后,“文多散失。则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有郗兖州人郄云卿集成一卷,盛传于世”(49)。若说骆宾王背叛尚有怀才不遇之故,那么安史之乱中“甘心从贼”者应无辞可解。但是,当崔器主张以诛杀严惩时,李岘认为“概处极法,恐乖仁恕”,提出“议六等定罪”,“当时无不是李岘而非崔器”(50)。可见世道人心之所向。以王维为例,他在安史之乱中出任伪职,事后宽赦不诛,后还升官,安享天年。代宗下令辑其诗文,特诏褒扬“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诗家者流,时论归美。”(51)并不以德行气节亏损而禁毁其文,贬污其名,否定其功。论其原因,虽有“六朝以来,君臣大义不明”的余习(52),也毋庸否认唐代对文士的器重与宽容。从选士用人制度和实际后果看,亦不为失策。因为,“取行实”和“尚文辞”都难免“伪饰”之弊,而“伪行之害人心,坏风俗,伤政理者,倍于伪饰之文”(53)。事实正是如此。唐代士人虽然每每短于德行操守,却多富于才学,而且往往文武兼资,善于排解危难而成就业绩。诚如王夫之所指出:“国多才臣,而虽危不亡,唐之立国二百余年,有亡国之君而终存,高祖之立法持之也。”(5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