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6)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中国史研究》 林正根 参加讨论

妇道贞操仍然推崇,实际较为淡薄。一是夫妻较少禁制。中宗贬困房陵曾与韦后相约:“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109)时人宋若华作《女论语》,列举有所谓“夫有愚事”不作劝谏的“愚妇”,“夫若外出”而“先自安身”的“懒妇”,“夫若有病”而“全无忧心”的“蠢妇”,“夫若发怒”而“斗闹频频”的“泼妇”,反面看,妻子疏于妇道,在于自行其是。二是离婚改嫁视同常事。丈夫固然可以借故“休妻”,妻子亦可因丈夫入狱、久别不归、生死不明之类而离去。时人刘寂妻夏后氏仅以需侍奉盲父而离婚,可见离婚不必有大的变故,以致离了合,合了再离,或旧情不断,“虽离之,亦却有情”(110)。离婚之易还由于再嫁不难,一嫁再嫁,不以为耻。据计,包括肃宗在内的前期诸帝公主,再嫁者23人,三嫁者3人。民间乃至有“今日得离书,明日改醮”(111)。三是阴阳错位,“惧内”成风,上流社会尤甚。管国公任瑰因妻子妒悍,谢绝太宗赐予二女子,太宗以“七出”责之,任瑰妻竟说:“妾不能改。”(112)可说妒悍到目无皇上与礼法。更有甚者如桂阳令阮嵩,因“慎内”而罢官,上司斥责说:“妇强夫弱,内刚外柔。一妻不能禁止,百姓何如整肃?”(113)有谓“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114)。实则大历以后并未绝迹。在男权社会中,妻子妒悍可说是对夫权的抗争,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北朝以来就流传:“父母嫁女,必教之以妬,姑姊逢迎,必相对以忌,以却制为妇德,能妬为女工,自云不受人欺,畏人笑我。”(115)与传统的男尊女卑、夫唱妇随,显然大相径庭。诸如上述,意味着唐代妇女略脱礼法桎梏,对男子的依附有所削弱。范文澜论及唐代文化时指出:“娶妻必娶异姓,男女同姓,其生不繁,文化交流也是一样。”(116)“同姓不繁”的道理,我们祖先懂得很早,可惜没有推而广之,奉行于更宽阔的领域。唐人做了一点,固然不谬。有认为,唐代所有引进的文化都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稽诸史实,诚非妄论。
    唐代对异族、异端、异议、异教、异曲、异服、异俗等等,少有猜防拒斥而多所延纳兼容,究其原因,一是唐代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转折时期,处于文化多元整合的重要阶段。凡上列之“异”,魏晋以来多已有之,一些传统观念已在冲淡,礼法衰微不振,封建等级制等旧规亦在重新调整与编制,同中有异,异者趋同,交相渗透,冲突整合。这是个漫长过程。唐代正值其盛,自然承其余绪,得其正果。李唐皇室又出于“胡化”甚深的六镇集团,“大有胡气”,可说见惯了“异”的冲突交融。凡此,不仅为“纳异”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氛围,也为“纳异”提供了心理准备。二是唐的先进与富强,特别前中期,社会安定,经济富庶,文化精深,国力强力,领先其世,对内外之“异”不仅有魄力延纳兼容,也有能力予以消受与驾驭。后期国势衰落,但“纳异”之风习有着惯性的延续,未曾遽然而止。大一统专制政权所固有的对“异”的强力拒斥,反而随其衰落而有所削弱。三是唐人的自信与明智,这更为主要。因为,有力量未必有气魄,两者不成正比,气魄毕竟是内在心态的外在表现。唐代统治者是个经历两晋以来士庶更替而正在崛起的地主阶级代表,其立国又在数百年多个民族与文化冲突融合和隋短促而亡之后,不无自信与明智。因而,虽位居领先其世而少有妄自独尊,时处文化多元整合而多顺应少阻止。他们有自己的异同功效观:“物之顺也,虽异质而成功,事之违也,亦同形而罕用”,“故知动静相矛盾为易务,曲直相反难为功。”(117)所以,敢于“纳异”,善于“纳异”,纵然不无出于笼络、利用之策略者,亦有积极作用。
    应当指出,唐代“纳异”之气魄,基本上属于《易传》所说“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传统范畴,和现代意义对“异”的认识与兼容并不相同。从政治上说,它与“异”的关系还是一主一从而非独立平等,对“异”兼容还带有恩赐性而非“异”本当享有。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在于谋求整体的和谐安定,而不是独立与发展,更非个体的独立与发展。其实,只有个体的独立与发展,整体和谐安定才有坚实基础。这种重和谐而轻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基本倾向与特点。但是,“厚德载物”的气魄与措置,和事物在彼此联系与冲突中发展仍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这就是先人所以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118)。换句话说,唐人的“纳异”气魄,既是对传统有所淡漠,又是对传统有所发扬,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与成功。
    注释:
    ①《鲁迅全集》卷一《坟·看镜有感》。
    ②《旧唐书·东夷传》。
    ③⑥(11)(22)(23)《通鉴》卷一九八、一九七、二一三、二二五、二三二。
    ④《旧唐书·西戎传》。
    ⑤(19)《旧唐书·突厥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