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王东杰 参加讨论

四、“古学复兴”与“国文”
    最为《国粹学报》同人注意的文艺复兴事件大概要算是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了。但细究起来,不同的人对这一事件意义的解释又并不相同。
    “就文字之进化之公理言之,则中国自近代以来,必经俗语入文之一级。昔欧洲十六世纪教育家达泰氏以本国语言用于文学,而国民教育以兴”,注意点在“俗语入文”,与其时已经有人注意到的白话文写作精神一致。实际上,说这话的刘师培本人就曾参与过《安徽俗话报》的编辑工作。但文章接下来就说:“近日文词,宜区二派:一修俗语,以启瀹齐民;一用古文,以保存国粹”(注:刘光汉:《论文杂记》,《国粹学报》第1期。另参考《论白话报与中国前途之关系》,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39-342页。后来的胡适也有类似的联想,把拉丁文比做中国的文言文,把欧洲各国语文比作白话文,其实这两者完全不同。),二者界限分明。我们说过,清末国粹主义者多信奉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分,宣称其时中国的危机还不在亡国的危险,根本上在于作为立国精神与国粹的“学”亦即文化的灭亡。这一思想正是国粹保存的依据所在,流露出极浓的精英意识,故在保存国粹意义上的国文著述,并非如后来的白话文运动那样,在理论上确定了“齐民”的优先地位,而是被当作“国民教育”的手段。从严格意义上说,“启瀹齐民”虽然也可以是“古学复兴”的组成部分,国学保存会也确实做了一些国学教育工作,但毕竟只是普及性的,与“古学复兴”的核心内容无关。这在实际上也限制了《国粹学报》和晚清国粹运动的影响面。后来竭力提倡“保存国粹”的吴宓在当时读到《国粹学报》,就表示:“既不能了解,亦无兴趣。未有若壬寅、癸卯年之《新民丛报》、《新小说月报》者矣。”[34]而章太炎在日本讲学,虽吸引了大批的革命派青年,真正有成就的实也寥寥。鲁迅说的跟他学习,不是学他“复古”,而是因他讲革命,虽是事后的追忆,不一定是当时情形的“写真”,但革命派青年之学习国学,当然是其中民族主义的诱惑。
    另一方面,在黄节、邓实等人的文章里,但丁的意义又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学的贡献上。实际上,针对当时由日本输入大量新语汇的情形,《国粹学报》一开始就宣布“本报撰述,其文体纯用国文风格,……一洗东瀛文体之粗浅恶习”[24]。中国文辞之美,似乎是当时不少人的共识。钱钟书先生曾提到,陈衍对他学习外国文学不以为然,又说:“好多老辈文人都有这种看法,樊增祥的诗句足以代表:‘经史外添无限学,欧罗所读是何诗?’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科学上不如西洋,就把文学作为民族优越感的根据。”(注:《林纾的翻译》注60,《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15页。张之洞不喜“日本名词”,参见该篇注47,第113页。)或许,当时最为大家公认的“国粹”就是中国文辞了,前边引用过的吴汝伦的话就可见一斑。
    1908年,针对《新世纪》派鼓吹废除中文、采用世界语的主张,《国粹学报》发表了章太炎、刘师培的驳论文章:《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和《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界》。章太炎更是对语言文字之学再三致意,他曾在不同的场合谈到过国学的科目问题,《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谓有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11];之后设国学振起社,讲学内容包括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35];1908年又在民报社讲学,“以音韵训诂为基,以周秦诸子为极,外亦兼讲释典”[36]。虽小有差异,但都有语言文字一项,这当然是因为他出身于强调读书须先识字的朴学传统,同时也有着近代民族主义的考虑,认为“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注:[11]汤志钧编书,第276页。类似说法另见该书第259页。),是真正的“国学”。
    在“国语”方面,曾向罗振玉介绍过国粹保存论的日本人伊泽修二就曾致书晚清学部,讨论中国的国语统一问题[37]。而民国初年“读音统一会”采用的汉语注音符号,便来自于章太炎的学说[38]。就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语、文是分开的。而与中国的读书人关系最密切的是“文”而不是“语”,因此,虽然已经有人注意到俗语入文和统一语言的问题,但在精英意识浓厚的“古学复兴”的尝试中,这一点似并不占重要地位,要到胡适等再造新文明的时候才成为思想界的关注重心,而其意义已与国粹保存相去甚远了。
    《国粹学报》所倡导的“古学复兴”既关系到一般的学术精神,又与具体的学术取向相关,而这一“意义”的设定,则是清代学术发展本身的脉络与其时西学激荡的产物。在以后岁月里,文艺复兴屡屡受到中国现代思想家的瞩目或是仿效,如胡适、蔡元培、傅斯年、吴宓等。不过,细看他们的论述,对此一事件的理解多有不同,或可说是“拿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这一点,包括国学保存会在内,倒可算作他们的共性。
    【参考文献】
    [1]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M].上海建文书店,1948,68.
    [2]黄节。国粹学报叙[J].国粹学报(1)。
    [3]刘光汉。论中国宜建设藏书楼[J].国粹学报(19)。
    [4]拟设国粹学堂启[J].国粹学报(26)。
    [5]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J].国粹学报(7)。
    [6]朱维铮。訄书发微。国故论衡校本引言[A].求索真文明--晚清思想史论[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65、287.
    [7]邓实。古学复兴论[J].国粹学报(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