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崔述学术,我们或许可以借用清儒阮元称赞张惠会(著有《周易虞氏义》和《周易虞氏消息》)的话"孤家专学"来说明其特点。崔述处北方偏僻之地,缺少学术交游,他所能接触到的书籍又极为有限,当时虽然还没有《皇清经解》,但是《通志堂经解》已流行,而崔述却无缘阅读。这样就使得他的学问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也是他不为当时汉学界重视的一个原因。比如,判定《禹贡》为战国时代作品是清儒的贡献之一,但崔述对此却不知道;相反,年代早于崔述的胡渭却知道这点。崔述自述道:"若述者其学固无足取,而亦绝无人相问难者。……读书虽有所得,而环顾四壁,茫然无可语者。"(《与董公常书》)崔述不入当时的学术主流,与并时的大家几无往来(只和孔广森见过一面),更不知道他们的学术成果。崔述的学术可以说是建立在独学无友和"暗然自修"(梁启超语)的基础上。但是,近来也有学者认为崔述独学无友的原因既不是由于他生活在北方(他到福建做官,回程中经过苏州,自然有机会拜见当时的著名学者),也不是由于他的官小(段玉裁也只当过知县,汪中什么官也没有当过,当时的学者不计较官位),主要原因是崔述很自负,认为同时代的汉学家眼光敏锐,不能发现问题,所以傲视他人。他说:"今世之世,矜奇者多尊汉儒而攻朱子,而不知朱子之误沿于汉人者正不少。"(《考信录提要》)这是对汉学家们批评。而别人可能也对他有看法,觉得他不渊博,还是宋人习气,所以也不愿和他多往来。梁启超说:"考证学非北人所长,抑非其所嗜。"(《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崔述是北方人,大概属于梁启超所说的类型。从他的文字间,我们有时能感觉到他有某种自卑感。此处不知能否借用余英时先生对章学诚学术上的心理状态的分析来说明崔述的同样心理:"我相信实斋所表现出来的被迫害感,其最深、最后的根源便在于他的学问成就始终未能获得当时学术的承认。"(《论戴震与章学诚》)崔述自福建返回北方时,路过苏州仅买了当时不甚有名的学者张宗泰关于考证《竹书纪年》的著作。但是他却从未拜访江南一带的经学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