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费正清著《中国边界·五十年回忆录》(纽约,1982),第21-22页。 ②③莫尔斯著《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Longmans,110-1918),卷2,Ⅻ;Ⅴ-Ⅵ ④威尔伯(C.M.Wilbur)著《费正清五十年回忆录》(《中国季刊》1982年第92期)第714页。 ⑤赖特(S.F.Wright)著《哈特与中国海关》(Mullan,1950)及费氏《海关》1868-190。 ⑥费正清著《中国的国际秩序·传统中国的外国关系》(哈佛大学出版社,1968),第23-33,462-468。 ⑦费正清著《在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条约港口的开放》(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9),Ⅸ。 ⑧例如,中亚两个专制主与明朝的关系;以及辽、金两朝与宋朝的关系,参费赖尔(Fletcher)与施瓦茨(Schwartz)在1968年费氏书中的文章,第209,280页。 ⑨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Basil Blackwell,1989),第9页。 ⑩徐氏《中国进入民族大家庭·外交方面》(哈佛大学出版社, 1960),第3-4,210页。 (11)福伊沃克尔著《二十世纪早期在中国的外国设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76),卷八,第110-111页。 (12)邓嗣禹、费正清合著《中国对西方的反响》,哈佛大学出版社,1982,参《档案资料探索》一节。 (13)(16)蒋梦麟著《来自西方的浪潮:一个中国人的自传》(耶鲁大学出版社,1947),第5、43-44,237、241页;第75页。 (14)利文森著《梁启超与现代中国思想》(哈佛大学出版社,1953),第218、219页。 (15)(29)(32)科恩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对近代中国过去的美国历史论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4),第74、75、156页;第172页。 (17)施瓦茨著《财富和权力的探索·严复与西方》(哈佛大学出版社,1965),第198页。 (18)阿理托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困境》(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6),第177页。 (19)(31)魏克曼(F.Wakeman)著《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中国南方的社会混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6),第10页;第3页。 (20)(24)(25)前引邓嗣禹书,第196、206页;212页;5页。 (21)(22)陈氏著《中国与西方·1815-1937,社会与文化》(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79),第204页;第261-262页。 (23)郝严平著《19世纪中的中国买办·东西方的桥梁》(哈佛大学出版社,1970),第1、207、211、217-221页。 (26)巴菲尔德《游牧帝国与中国》第2、7页。 (27)费正清著《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哈佛大学出版社,1968),第5页。 (28)巴尼特著《国家形象·传教士与清末维新的某些概念成分》(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6),第160-169页。 (30)孔菲立著《1796-1864,清末中国的反抗运动及其仇敌·军国主义与社会结构》(哈佛大学出版社,1970),第5-6页。 (33)据丹麦学者李来福(Leif Littrup)最近告我,如今欧洲学者的研究有着比美国更大的自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