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曾宪通 参加讨论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沫若自识当时郭老看到这个盼望已久的手稿箧如今物归原主,"喜出望外",立即题下"沧海遗粟"四个大字,并记其始末。
    "沧海遗粟"确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现在的问题是,当时未能装入箧内的"废稿一帙三册"究竟是什么内容?目前是否还在日本?这是研究郭沫若的人所共同关心的。
    笔者在整理"郭沫若书简"时颇留意于郭老尚未发表的手稿。郭老为手稿箧题识不久后,他在致容庚先生的信中说:"近复治金文,得文十余篇,拟辑为一册以问世,不识于平津两地兄能为谋出版处否?"(1935.11.25)次日作《关于新郑古物补记》一文,文末云:"此外,于恭懿诸王时器亦别有新作,已成文十余篇,日后当辑为一册,以补此书之阙。"与信中所言乃同一事。1954年郭老修订《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时,在《关于新郑古物补记》文后复加"后按"云:"此十余篇旧稿,写就后未能发表,1937年七七事变只身回国,原稿置留日本,恐怕已遗失矣。"事隔三年之后,置留日本的手稿箧虽然物归原主,但未发表的旧稿仍然下落不明。从上述材料来看,这十余篇手稿都是关于西周中晚期恭王懿王时代铜器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标准器不多,更可见其重要。借着这次访问的机会,笔者敦清日本古文字学界的朋友多加留意,也许会有被重新发现的一天。
    "沫若文库"的出入口处,正面陈列着一尊郭老中年时代的铜像,高阔的额头下面双目凝视,嘴唇紧闭,若有所思。这尊铜像是郭老的好友林谦三先生雕刻的。林是日本著名的雕刻家和乐律史家。早在郭老撰写《释干支》篇的时候,就曾引用林说乐器之"吹鞭"、"屠觱"为希腊语之对译,来论证中国与希腊的关系。还多方为林谦三的处女作《隋唐燕乐调研究》介绍出版社。1935年11月5日在致容庚先生的信中就极力推荐林氏之作。由于当时《燕京学报》发表外稿有种种碍难,没有办成。全靠郭老的大力斡旋,此书于次年1月便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了。 林谦三后来对菊地三郎说:"这尊铜像是我为感谢郭沫若先生而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曾多次请郭沫若先生到西原的雕刻工作室来作模特。"(见菊地三郎:《郭沫若先生流亡十年拾零》)其时大约在1936年冬天,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侵华的时候,铜像真实地刻划出郭老当时难以忍受的心境,至今仍扣人心弦。在铜像的背面,郭老亲自用竹压笔刻下了这样一首诗:
    巧箔天工,化我为铜。
    影未尝动瞑绝时空
    林谦三兄为余作此肖像时年四十五岁
    沫若
    诗的大意是说:你用精巧的雕工,把我化为青铜。我的影子虽然不动,闭起眼睛却超越时空。这时郭老的心,早已离开了侵略者的领土,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怀抱了。随着时局的恶化,大约在半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了,郭老就把这时暗暗下定的决心坚决付诸行动,从而结束了海外十年的流亡生活。
    "沫若文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郭老在日本第二个十年的情况,它是这一时期郭老在思想、学术和生活方面的缩影,特别是他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其影响更加深远。在郭老回国后的四十年中,尽管他所担负的社会活动和国家事务非常繁忙,他仍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历史、解释历史。在层出不穷的新材料面前,他不断地修正、丰富并发展自己的学术观点,使之尽可能符合客观的实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一面旗帜。所有这些,都充分表达了他在给容庚先生信中所说的--"欲一本至诚,为人类社会多少做些善事"的"耿耿寸心",(1930.9.26)令人敬佩。
    当我们离开"沫若文库"的时候,学生们正在阅览室里聚精会神地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听说,每年都有一批批年轻人在亚非语学院学成之后到亚洲各地去创业。现在,"沫若文库"已成为日中友谊的桥梁。相信来这里学习的一代代青年,一定能从"亚非图书馆"的创建中得到启示,从郭沫若的治学精神中吸取养分。通过这道友谊之"桥",通向亚洲,通向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