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前进离不开史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学的突破更离不开史学理论的创新。 80年代以来,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渐排除"左"的干扰,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譬如历史发展规律问题、社会形态问题、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等,在许多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上,史学同行们都取得了共识。自80年代中期以后,历史认识论开始为广大史学工作者所重视,先后就一系列基本问题,如历史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思维模式的结构和特点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此同时,国外史学理论的大量引进,使我国史学工作者开阔了研究视野。在国外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影响下,比较史学研究、计量史学研究、心理史研究、总体史研究、社会史研究等纷纷兴起,引起广大史学同行尤其是青年史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使中国史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过去的研究框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引入,也使我们的史学认识论有了一个大飞跃,传统的思维方式开始更新和改变。 我们看到,尽管史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近年来史学理论研究在历史学界中还没有起到导向作用,更没有形成一种"史学理论研究热"。无论就范围或人数而言,新概念、新方法、新观点的影响均尚有限。为总结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开拓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邀请有关学者畅谈。与会者就史学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 一、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成就 与会者回顾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史学理论研究的概况,充分肯定了我国史学工作者在史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门学科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形成这门学科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有没有一支较强的研究队伍。蒋大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历史时期,史学界在一个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即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史学理论,历史学应当建设自己的学科专业理论,于是史学理论建设正式提上日程。80年代以来,一批史学理论专著出版,全国各种报刊发表的史学理论文章当以千计,许多史学理论问题被提出来加以探讨,展开争论;许多高校历史系列史学概论为必修课,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受到很大重视;史学理论的专门刊物已经创办,《历史研究》等许多史学刊物也给史学理论以很大支持和关注;1984年以来召开的一系列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给史学理论研究以强大的推动,一支史学理论研究的队伍已经初步形成;等等。上列种种事实说明,史学理论学科已在我国史学界初步形成。 沈长云(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认为,从一个稍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应当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思想解放而在理论上取得的进展放在首要地位。在这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在许多理论问题上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学习。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不仅开始了对国外一些史学方法的借鉴,而且在诸如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这些具体领域内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指出,近年以来,我国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是颇有成绩的。史学理论课程的开设,多种史学理论书籍的出版,对国外史学理论研究情况的评介,以及国内学者关于史学理论的探讨,都是具体表现。 黄敏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认为,8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重新关注史学理论,研究什么是历史学理论、历史学的主体与客体等问题,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通过初步探讨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的关系,对于"唯物史观不能代替历史学理论"取得了共识。这对于历史学这门学科及理论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张芝联(北京大学历史系)认为,史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经过多年努力,已经获得社会承认,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目前这门学科并未牢固地建立起来,而只是初步。"牢固地建立"一门学科的标准,大致应有下面三条:第一,支撑这门学科的分门别类的课程(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已列入大学历史系的教学计划。以史学理论而言,这些课程包括史学理(概)论、史学史、历史编纂学、史学方法、历史哲学、史学家与史学流派研究、史学名著研究、史学理论专题研究等。第二,这些课程的基本教材和资料已经编(译)出,有些已写出专著。第三,已有一支过硬的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队伍,出版了几种史学理论刊物。用这三条标准来衡量,我们距离"牢固地建立"史学理论这门学科还有一大段路程。 与会者就以下几点取得了共识: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必须同历史学理论相区别;第二,史学理论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三,史学理论这门学科在中国已初步确立,但还不够巩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