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前史学理论研究中存在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史学理论这门学科既然处于草创阶段,它就必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目前史学理论研究中存在和需要克服的问题,与会者发表了很多意见。 (一)解放后,历史学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极"左"思潮一直影响着中国史学界,对史学理论研究的影响尤为深刻。在"左"倾思潮的干扰下,史学界尤其是史学理论界,思想僵化停滞不前是困扰史学理论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难题。例如社会形态理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路仍然停留在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初创时期的水平上,解放后又引进了苏联的古代东方社会理论。现在这套理论框架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研究的实际了,而且也不能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生动而丰富的社会形态学说理论。在许多其他重大理论问题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王也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认为,"左"本来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说到史学理论研究如何克服障碍,又实在绕不开反"左"的问题。提起"左",人们想到的是打棍子、扣帽子、禁锢人、摧残人那一套,这是它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路线。以"史论关系"这个老问题为例,在"左"倾思潮猖獗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叫做"以论带史",主张理论第一,史实第二,前者带动后者。这种明显的错误,曾被人以"论从史出"为理由加以反对。但"论从史出"有不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嫌疑,于是人们又小心翼翼地选择了"史论结合"的折衷之词。然而史与论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原不复杂的问题,在我国史学界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其症结并非学术上的困难,而是"左"的干扰所设置的政治障碍。 沈长云认为,在"左"的思想的长期禁锢下,某些理论上的突破还只能是刚刚起步。因此,目前史学理论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克服"左"的僵化思想束缚的问题。前几年在一些人中间出现了所谓"史学危机"、"信仰危机"的思想混乱,这固然是由当时的社会大气候造成的,但也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不深入、不生动,在很大层度上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具体的历史研究有关。因为那些仍然受到僵化思想束缚的理论说服不了许多青年人。 张芝联认为,目前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树立这门学科重要性的观念,当务之急是巩固阵地,不要让已取得的成果丢失掉。切不能低估"左"的思潮干扰的危险,这种思潮对史学的危害和破坏触目惊心。60年代初,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曾挺身而出,试图纠正极"左"思潮对史学的恶劣影响,提出了史学研究中应重视历史主义的原则。如果这场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辩论能正常进行下去,那么史学理论这门学科可能提前20年就建立起来了。 (二)近十几年来,史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缺点也很突出,这就是思维方式的落后与僵化,始终未能摆脱"左"倾思潮影响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中,牵强引证已是司空见惯,甚而至于代替了真正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我们的一些研究者却把它当成了教条,语录代替了思考。广大史学工作者希望史学理论有个大发展,希望突破传统理论和思维方式的框架。 何兆武(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认为,多年以来,历史学界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把理论看成是某种给定的、现成的、不变的真理,这种真理无需历史学家再去加以研究,他所要做的工作只不过是用材料或例证来疏证这个现成的、给定的真理架构而已。即使有所谓理论研究,但究其实质,也大抵仍是以考据代理论,是在对理论进行考据研究,而不是在对理论进行理论研究。因此,尽管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资料研究积累了不少的成绩,但理论方面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任何学科如果只有资料的积累而没有理论的钻研和创造,从长远来说,是不会有真正的进步的。认为真理已经是明摆在那里,有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而研究者的工作只不外是找出新的事例来给既定不变的真理添上一条新的注脚而已,应该说,这是经学的方法,不是科学的方法。历史学不是经学,所以它不能走以经解经或以史解经的道路。认为理论本身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不可究诘的,我们的工作仅是通过例证来增加对它的信仰,这也是经学的态度而不是科学的态度。历史学和任何学科一样,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只有资料的进步,而不伴之以理论的进步的。 韩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认为,在历史规律问题上,我国史学界似乎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为了强调客观规律,历史规律被视为一种超越于具体活动之上的力量,人类无论怎样活动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既定方向,人似乎成了历史规律自我实现的木偶和工具。 (三)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在"左"倾思潮影响下,史学成为现实的奴婢,而最使人厌恶的影射史学却登上了历史学的最高殿堂。今天,历史学这门学科从现实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为史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然而理论并不能脱离实际而存在,更不能脱离历史学的研究实际而存在,也是非常明显的事实。近几年,史学理论似乎有矫枉过正的现象,从而走向了脱离现实或脱离历史学研究实际的倾向,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认为,史学理论研究应该密切结合历史研究实际,但从我国史坛现状看,这种结合却较差。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史学理论研究,目前除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外,还不足以为这种结合提供系统的新理论和方法。因此,史学理论研究较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应是基础理论建设。 沈长云指出,目前,在一部分从事史学理论研究的同志中,似乎存在着一种关起门来搞理论的倾向,他们总想着如何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想着把这样一类教科书的章节弄得更细微些,却很少考虑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当前历史研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与现实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好像搞理论的就只管理论,摘具体研究的只管具体研究,结果相互之间互不理解。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领域没有形成一些像过去那样受到史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这与我们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没有深入历史研究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以致不能站在历史研究的前列有关。 (四)史学理论既然是一门初步创立的学科,它就必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和探讨的问题。史学理论要发展和创新,就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邹兆辰(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认为,目前史学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史学理论的研究方向还不很明确,它的学科体系还不完善,重点研究的课题不够突出,史学理论对于整个历史学科的影响力还不够深。 张亦工(历史研究编辑部)认为,十年前我们所说的"史学危机",本质上是传统的研究规范的危机,表现为多数研究者不情愿继续遵循久已习惯的研究规范,一些研究者多少感到无所归依,因而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然而独步一时的传统规范丧失权威,却使研究者可以自行其是,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但是,将近10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比较多的感受到了学术自由,学术繁荣却姗姗来迟。以中国近代史为例,目前仍然是人自为战,各行其是,研究者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新的问题,却缺乏具体而细致的进一步研究。一些研究者可能有相近的研究兴趣,却缺乏互相沟通的理论基础,甚至一些基本概念也不明确、不统一。目前的这种研究状况,可以认为是一种没有研究规范指导,因而自身发展机制还不健全的前科学状态。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可以称为真正的史学危机。 上述讨论表明,目前史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大。要解决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