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末民初蒙元史研究集大成著作的出现及元史研究的深化 经过清朝好几代学者的努力探索,到清朝末年,总结前人成果,重新构筑集大成的蒙元史著作的条件成熟了。民国初年正式问世的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与柯劭忞的《新元史》,正是积累了清朝学者几代人的辛勤劳动,水到渠成的重大成果。 屠寄是清光绪年间进士,早年读《元史》时,他就深感《元史》纰缪舛误很多,认为非重修不可,光绪二十二至二十五年(1896-1899年),他在任黑龙江舆图局总纂期间,就注意阅读、研究《元朝秘史》、《长春真人西游记》、《元史译文证补》以及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李文田等人的边疆史地及蒙元史地著作,开始了撰写《蒙兀儿史记》的准备工作。屠寄的眼光十分远大,他看到沙俄勾结蒙古族中的上层分子,把侵略重点放在我国内外蒙古,为了有效地抵御外患,他把蒙元史当成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进行研究。他广泛搜集中外史料,对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钦察汗国的宗室世系、舆地情况补正尤多,对蒙古族的来源,初兴用兵,三次西征补充尤详。"本书起讫,不囿于有元一代,故不曰元史,而曰蒙兀儿史。"(《蒙兀儿史记》凡例)他原想比较全面地记述蒙古族的历史活动,时间上不限于元朝灭亡为止,还要包括明、清时期蒙古族的历史。但直到1921年屠寄病逝为止,《蒙兀儿史记》160卷并未全部编撰完成。今日通行本为1934年最后刻印本,其主要篇幅及基本内容仍为元朝灭亡前的蒙元史。全书有本纪18卷、列传129卷、表12卷、志1卷,其中14卷有目无文,实存146卷。 《蒙兀儿史记》在蒙元史研究上的贡献,主要有下列四个方面: 首先,增补了蒙古先世事迹,屠寄仿照《魏书》的《序纪》、《金史》的《世纪》,在全书卷一设立《世纪》,专记成吉思汗祖先的历史。材料主要取于《元朝秘史》,旁采《圣武亲征录》、《蒙古源流》及《史集》,补了《元史》之缺。他在列传部分中设立的《成吉斯汗诸弟列传》、《王罕札木合列传》、《乃蛮塔阳罕列传》也都是《元史》所忽略失记的。第二,《元史》记载下限讫于1368年元顺帝懽帖睦尔亡国为止。屠寄原拟在卷18设立《后记》,记明代的蒙古汗史,可惜有目无文,仅在卷149设立的《宗室世系表》中,述及了明清时代蒙古各部的沿革。 他在列传部分中设立的《帖木儿列传》,记载了帖木儿帝国的历史,不仅补了《元史》之缺,同时也补了《元史译文证补》有目无文的缺憾。第三,充分利用元人文集,广泛利用中外史料,补立了《元史》所缺的四百多人的传,补撰了西域、木刺夷、巴黑塔等外国列传,以及《蒙兀氏族表》、《色目氏族表》,均为《元史》所无。第四,屠寄留下了丰富的考证成果,他编的《诸王表》、《公主表》、《三公表》、《宰相表》,均比《元史》的同类表详细、精确。他吸收钱大昕《元史氏族表》的研究成果,编了《蒙兀、色目氏族表》,亦多有补正。对成吉思汗开国功臣的考证,既吸收了日本学者那珂通世的研究成果,又发表了不少新见解,纠正了那珂之误。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赞屠寄《蒙兀儿史记》"自为史文而自注之,其注纯属《通鉴考异》的性质,而详博特甚,凡驳正一说,必博征群籍,说明所以弃彼取此之由。以著作体例言,可谓极矜慎,极磊落者也。"屠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到学术界的公论,普遍认为他的著作价值远在柯劭忞的《新元史》之上。 柯劭忞是清光绪年间进士,辛亥革命后,担任过清史馆纂修、总纂、代馆长等职。除参加《清史稿》的编写外,他一生用力最勤的著作是《新元史》257卷, 还撰有《译史补》6卷(补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及《新元史考证》58卷。 《新元史》修成于1920年。次年,徐世昌以"大总统令",规定照《唐书》、《五代史》新旧并存的先例。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于是二十四史便成了二十五史,该书由徐世昌出资,刊于1922年。后来,柯劭忞又重加修改,重订本刊于1930年。上海开明书店于1934年出版《二十五史》,收入的《新元史》,即据重订本缩印而来。从内容上看,《新元史》的结构,基本上与《元史》相同,有增有删。如:本纪26卷与《元史》相比,增立了《序纪》,改《顺帝纪》为《惠宗纪》,补立了《昭宗纪》。表7卷,将旧史的《宗室世系表》及《诸王表》合并为《宗室世系表》;将旧史的后妃、公主表并入《后妃传》及《公主传》;保留了宰相表、三公表;新增了《氏族表》及《行省宰相年表》。志70卷,分旧史的《礼乐志》为《礼》、《乐》二志;合并《祭祀志》于《舆服志》;其余各志的设立照旧;《元史》原缺艺文志,柯劭忞仍未补上,这是很大缺陷。列传154卷,分旧史的《儒学传》为《儒林》、《文苑》二传、改旧史的《良吏传》为《循吏传》,改《孝友传》为《笃行传》;删去旧史的《奸臣》、《叛臣》、《逆臣》等传目;增立记载西南少数民族的《蛮夷传》;将旧史的《外夷传》改称《外国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