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龚书铎/黄兴涛 参加讨论

这个通经顺序,包含着相当的合理性,远非同时期和以前那些各持门户之见教徒研经者可比,它对后学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当代著名经学史家周予同先生从经学史角度提出“通经”的所谓“顺序研究法”,与此便有不少共同之处。(注:参见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0页。)但这里面也带有张之洞的偏见。张之洞在儒经中较为看重晚出的《孝经》,(他取字“孝达”或许与此不无关系),而《孝经》虽义显文浅,却不在五经四书之列,似不应在前。
    以上谈的是“通经”问题。至于“致用”,张之洞认为“可用于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三等。”(注:《輏轩语》,《全集》卷204,第30页。)考古和治身心或可从汉宋之学中直接获得,而经世之用则无法全部从儒学中获取,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突破儒学范围,提倡诸子之学。他说:“以经学家实事求是的方法读子,其益无限。大抵天地间人情物理,下至猥琐纤末之事,经史所不能尽者,子部无不有之,其趣妙处较之经史尤易引人入胜。故不读子不知瓦砾糠秕无非至道,不读子不知文章之面目变化百出莫可端倪也。此其益人,又有在于表里经史之外者矣”。(注:同上,第23页。在《书目答问》中,张之洞于传统的图书分类“经史子集”之外,专列“丛书”一类,这是张之洞的“特识”,是他对传统目录学的新发展。而丛书多收子部书。)在《书目答问》中的“子部”目里,张之洞还特将“周秦诸子”单独列目。其中,儒家书仍占大多数(132部),其它各家也有了相当比例(92部,占“周秦诸子”部总数目的41%)。另外,他还告诫士子“读子宜读丛书”,这样既方便又有用,(注:同上,第23页。在《书目答问》中,张之洞于传统的图书分类“经史子集”之外,专列“丛书”一类,这是张之洞的“特识”,是他对传统目录学的新发展。而丛书多收子部书。)治子有方法,“《古今伪书考》为读诸子之门径”,(注:同上,第27页。)等等。不仅如此,在《书目答问》里张之洞还列入了一些西学书,如在“子部”里的天文算法类,总数66部里兼通“中西法”的书就列有27部,纯粹的“西法”书也有13部。农书类列有《泰西水法》6卷,兵书里还列有上海制造局刻印的“新译西洋兵书五种”等,并强调“皆极有用”。这表明张之洞对时务的关心,且此时他对于西学也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讳莫如深。
    但是,总体来说,张之洞在初任封疆之时及之前,以“通经致用”思想教学教士,主要还是起到了光大儒学的作用,对于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重镇钱穆曾自称:“余学无师承,亦未受过大学教育,但自知钻研,恒以曾、张二公为师耳”。(注:转引自坚如:《张文襄公治学方法述评》,《新东方》2卷1期(1940.11))梁启超也公开承认,他年青时“得张南皮之《輏轩语》、《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55页。)尤其是《书目答问》一书,在清末以后几十年间,“翻印重雕不下数十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几至家置一编”。(注: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序,见中华书局1981年版。)可见其学术价值和影响之大。后来,曾帮助张之洞编撰此书的缪荃孙不无自豪地说:“此书通行后,何啻得千百万导师于家塾,而保全旧学不致湮没于尘埃,流失于外域。旧学绝续之交,岂非绝大关系之事哉!”(注:缪荃孙:《艺风堂文集·续集》卷5,第9页。)此说虽含自诩,倒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书目答问》对振兴儒学及其他传统学术的重要作用。
    另外,张之洞在论学教士的过程中,还培养和识拔了一批儒学人才,如廖平、孙诒让、宋育仁、杨锐、袁昶等,他们日后都成为有造诣的经学家,在晚清儒学史上占有其独特的地位。
    二、“中体西用”与儒学自守
    张之洞对晚清儒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致力于振兴儒学方面,更表现在维护和捍卫儒学名教方面,后者和前者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又具有新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甲午以后,中国学术思想界西潮奔涌,主张吸收西学、会通中西的思想成为时代主潮。甲午至戊戌时期,儒学界最具活力的是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它否定古文经,鼓吹孔子改制,“援西入儒”,并借经言政,导演了一场戊戌维新的活剧。张之洞也是这一时期主张儒学会通西学的主要代表,但他却与康有为等人不同,他虽然也提倡吸收西学,但却坚守儒学根本,固执名教,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学术思想的变化是在出任封疆以后逐渐完成的。与此相一致,他在政治上也转变为洋务派。促使张之洞实现转变的原因诸多,主要是时代逼迫的结果,从学术思想本身来看,则是其内在的“致用”精神的延伸。“致用”的纽带将“诸子之用”与“西学之用”并不困难地连结起来,同为张之洞所提倡。这一点早在《书目答问》中已露端倪。然而,无论是“诸子之用”还是“西学之用”,在张之洞那里归根结底都只是为维护王朝统治、振兴和捍卫儒学服务而已。其心腹幕僚辜鸿铭曾准确地揭示他这一深沉的思想动机:
    “盖当时济济清流……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是以文襄在京曹时,精神学术无非注意于此。即初出膺封疆重任,其所措施,犹是欲行此志也。洎甲申马江一败,天下大局一变,而文襄之宗旨亦一变,其意以为非效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注:《清流党》,《张文襄幕府纪闻》,见黄兴涛等编译《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419页。)。
    然而张之洞保国护教毕竟采取的是一种曲折的方式,他以封疆大吏的身份提倡西学,其影响所及,直接将青年学子拖出儒学殿堂,引向西学天地,所以连梁启超也承认张之洞在戊戌以前“依然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注: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选集》第835页。)因此,戊戌前他标榜“中体西用”,从社会效果和学界影响来说,主要成为接纳西学,因而潜在冲击了儒学的一面为社会所广泛接受的调和旗帜。因为他自己当时在把握“中体西用”原则时,实际上也并未能像后来那样判然轻重,而恰恰是作为“体”的儒学受到至尊至崇的“冷落”,这种情形从他创办的自强学堂、农务和商务学堂正式课程中不安排儒学,只规定利用空暇读经的做法,便可见一斑。
    但是,张之洞提倡西学归根结底不过是手段而已,一旦他意识到西学直接威胁于儒学名教,便要起而捍卫。戊戌前夕,当了解维新派康有为以经学形式输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提倡民权、自由、平等,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进行政治改革的时候,张之洞便赶紧与之划清界线。他一面告诫康、梁不要“固执”谬说,一面给追随康梁的报刊《时务报》和《湘学报》里的维新派施加压力,如“强令湘学报馆改正素王改制之说,自己认错”等。(注:谭嗣同:《致汪康年书》,《谭嗣同文集》第512页。)与此同时,他还“纠率许多汉学宋学先生们著许多书”,同康、梁等人争辩,对康、梁的学说进行驳斥。(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至“百日维新”前夕,他更亲自著成《劝学篇》,系统阐述其“中体西用”思想,极力强调“中体”,以捍卫儒学名教,“绝康梁并以谢天下”。(注:见黄兴涛等编译《辜鸿铭文集》第41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