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龚书铎/黄兴涛 参加讨论

惟其如此,张之洞并没有停留在只防公羊之学的流弊之上。他还处心积虑,进而提出全面的“防弊”主张。他说:“群经简古,其中每多奥旨,异说或以篇简摩灭,或出后师误解。汉兴之初,曲学阿世以冀立学,哀平之际,造谶益纬,以媚巨奸,于是非常可怪之论益多,如文王受命、孔子称王之类……而说公羊春秋者为尤甚……演其余波,实有不宜于今日之世道人心者,如禁方奇药,往往有大毒,可以杀人。假如近儒公羊之说,是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喜也”。(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19-22页。)由此他还提出:“诸经之义,其有迂曲难通分歧莫定者,当以《论语》、《孟子》折衷之论。孟文约意显又群经之权衡矣”。(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19-22页。)显然,这已不是一个求真治学者的研经态度,而是一个狂热“儒臣”的护教固经之举了。
    出于对儒学名教的深忧,张之洞对诸子的态度也因之发生了变化。他一改以往偏重申说诸子学“致用”功能的做法,变为反复强调诸子学的弊端。在《劝学篇》中,他专做“宗经”一篇,规劝士子“道光以来,学人喜以纬书佛书讲经学,光绪以来,学人尤喜治周秦诸子,其流弊恐有非好学诸君子所及料者”。(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19-22页。)指出,诸子之学意在偏胜,因而各有偏失。不如“圣人之道大而能博,因材因时,言非一端,而要归于中正。”认为“九流之精,皆圣学之所有也,九流之病,皆圣学之所黜也”。(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19-22页。)也就是说只要笃守儒学,信奉儒道,不学诸子也未尝不可。这就又将诸子回复到原来的最低学术地位。
    不仅如此,张之洞为了防患,还煞费苦心地将诸子“最为害政”、“施于今日必有实祸者”,一一列举出来,认为“学老者,病痿,学余子者,病发狂”。其中他专门提到荀子,指出“荀子虽名为儒家,而非十二子,倡性恶,法后王,杀诗书(读隆杀之杀),一传之后,即为世道经籍之祸”。(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19-22页。)他特别强调,在诸子中,老子之学为害最钜,认为造成中华积弱不振,甘于愚钝的正是老学的罪过,而非儒学的责任。那误国误民的“大巧若拙”一语便源于老庄之学。
    戊戌后期,更能体现张之洞沉重的儒学忧思的,尚在于他此时所提出的儒学“守约”主张上。张氏强烈意识到:“沧海横流,外侮洊至,不讲新学则势不行,兼讲旧学则力不给,再历数年,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则儒益为人所贱,圣教儒书浸微浸灭,虽无嬴秦坑焚之祸,亦必有梁元文武道尽之忧,此可为大惧者矣”。(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19-22页。)面对这一危局,他认为必须“设一简易之策以救之”,是为“守约”,即以简单易行的方式,守住儒学中最为精髓的东西。为此,他专门列举了以儒家经学为核心的各门旧学的“守约”之法。最后他“损之又损”,对资性平弱的人只嘱其读朱子的《近思录》,陈澧的《东塾读书记》,另加两本史书《御批通鉴辑览》和《文献通考详节》,以为“果能熟此四书,于中学亦有主宰矣”。(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29-30页。)
    关于经学,张之洞的“守约”之法主要还是“通大义”。这时他讲“通大义”和出任封疆之前又有几点不同:以前重视“通”的学术途径,强调汉学的“考古”功夫,现在则认为“考古非要”了;以前讲“大义”只是泛论,现在则一一落实了。他说:“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谓之大义”,如《易》的大义是“阴阳消长”,《尚书》的大义是“知人安民”,《诗经》的大义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春秋》的大义是“明王道诛乱贼”,《礼记》的大义是“亲亲、尊尊、贤贤”,《周礼》的大义是“治国治官治民三事相维”(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37页。)等等。这里,张之洞所概括的儒经各义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此时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去作这样一种概括,实典型地反映了西学西力冲击之下儒学的悲哀。
    此外,张之洞这时讲“通大义”和以前还有一点不同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一套自成一体的系统“通经”法式,即“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释”、“阙疑”、“流别”的七条所谓“提要钩元之法”。“明例”指的是明经书义例,这是治经的传统方法;“要旨”指“今日尤切要者,每一经少则数十事,多则百余事”;“会通”指“本经与群经贵通”之义,“解释”指“先儒异义各有依据者,择其较长一说主之,不必再考,免耗日力”;“阙疑”指“隐奥难明碎义不急者,置之不考”,“流别”指的是“本经授受之源流,古今经师之家法”。(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31-32页。)这七条方法中,有的张之洞以前也曾谈到,甚至还嘱门人进行过尝试。如甲午以前,他嘱廖平纂“左传经例长编”,宋育仁纂“易例长编”等,即是经学“明例”之作。(注:见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7,第125页。)但如此完整地提出这七条治经法式,似属张之洞此时的发明。
    戊戌以后,张之洞曾急切地四处找人,按照他所谓的七条方法组织编纂经书,1898年底,他曾托梁鼎芬电请广州的经学家杨惇甫,要其“择一二经先编明例一卷寄来”。(注:见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7,第125页。)至于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不过张之洞坚信,以这样的方法治经和读经,“浅而不谬,简而不陋,即或废于半途,亦不至全无一得。有经义千条以开其性识,养其本根,则终身可无离经畔道之患”。(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33页。)张之洞希冀在儒学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通过这种“守约”的权宜之策,暂时保存儒学种子,以待将来发挥光大,所谓“书种既存,终有萌蘖滋长之日,吾学吾书庶几其不亡乎!”(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31页。)一片保守苦心,昭然若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