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龚书铎/黄兴涛 参加讨论

张之洞声称,他的“中体西用”并非顽固保守之论,而是一种正确无弊的中西会通原则。他抨击康有为杂糅中西是一种“自扰”,“自扰者,令人眩惑,丧其所守”。(注:《劝学篇》,《全集》卷203,第48页。)而似乎只有他的“中体西用”说才是一种“自固”。为了论证“中体西用”会通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他特别从儒经中去发掘蕴含西学的“经义”。如他指出,《论语》里“敏则有功”,是“工宜机器,行宜铁路之义”;《周礼》“司市”,是“商学之义”;《论语》“教民七年,可以即戎”。是“武备学堂之义”;《中庸》“赞天地之化育”,是“西学格致之义”;《周礼》“土化之法,化治丝巢,是“化学之义”;《礼运》“货恶弃地”,是“开矿之义”等等。也就是说,现今西学里的自然科学及其应用,大都符合“圣经之大义”,“圣经已发其理,创其制”。(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45-48页。)这就不仅论证了儒经的高明,也劝化了那些不知迂回的顽固派们。从后一意义上说,张之洞此举实也不乏“托古”应世的味道。
    与此同时,张之洞还通过对儒学的重新诠释,人为地排斥了其部分痼疾。他明确指出:“浅陋之讲章,腐败之时文,禅寂之性理,杂博之考据,浮涎之词章,非孔门之学也。孔门之学,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孔门之政,尊尊而亲亲,先富而后教,有文而备武,因时而制宜”。(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27页。)这种所谓“去芜留菁”的重新诠释,应当说增强了儒学适应现实的能力,并在一家程度上堵塞了当时抨击儒学者之口。所以连光绪皇帝也认为张之洞所言“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并令各省学官督抚对《劝学篇》“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厄言。”(注:《劝学篇》,《全集》卷202,第1页。)这样,张之洞所阐述的“中体西用”思想便正式成为清王朝最基本的文化政策和教育方针,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封建士大夫捍卫儒学纲常的理论权威。
    经过这一时期的斗争,戊戌以后,儒学内的今文经学派迅速走向消亡,宋学得以苟延,古文经学则出现了相对活跃的局面,这虽然主要是政局变化的结果,与张之洞的努力也不无一定的关联。戊戌时,张之洞为了保名教,对重纲常讲气节的宋学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强调,且由于过于重视“通大义”的缘故,也容易造成人们对汉学的轻忽之心,有的学者因此认为张之洞此时所奉的“正学”是宋学。(注:参见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226页。)严格说来,这是不准确的。张之洞当时所强调的“正学”主要针对今文经学而言,除了宋学之外,还当包括古文经学在内。戊戌前夕,他特邀古文经学家章太炎赴鄂办《正学报》即是明证,只是由于章太炎与他政治见解分歧的缘故,其计划最终流于破产而已。
    20世纪初,最为活跃的正统派古文经学家是孙诒让。他擅长《周礼》,喜欢以古文经论政,被公认为清学的殿军。孙诒让乃张之洞典试浙江时所取的名士,尊张之洞为师,与其交往不断。他曾将自己的《周礼正义》“长编数十巨册”,“隐托k3k202.jpg礼,写成一帙”(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序。)交给张之洞,而张之洞也十分推重他,在《劝学篇》里谈到治《周礼》时,张氏特别提到孙氏尚未完稿的《周礼正义》,叮嘱须看。后来,孙诒让著《周礼政要》,以古文经论政,气势颇壮,这与张之洞的奖掖和支持实分不开。1907年,晚清另一古文经学大师俞樾作古,张之洞曾专门致信给他的后人俞阶青,表示特别的钦敬和哀悼,并赞扬他“守朴学于经籍将息之秋”,“列儒林真无愧色”。(注:《全集》卷221,书札8,第31页。)可见其最终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古文经学出身。
    戊戌以后,张之洞在实际行政中也严格按照“中体西用”的原则,致力于“曲线”维护儒学的事业,一方面他继续推行“新政”,并相继议废了八股,奏停了科举,视书院改制和兴办学堂为新政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又严定儒学课程,增加学堂学经时数(相对于戊戌以前而言),并禁止讲授“泰西哲学”,声称“中国圣经贤传无理不包”,不必“舍四千年之实理,而鹜数万里外之空谈”,(注:《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全集》卷57,奏议7,第21页。)然而,八股时文和科举制度的废罢,不仅没有给儒学甩掉包袱,反而导致了“遽患”。它夺走了蝇营儒经者的进身之阶,剥去了士大夫的自缚之茧,使他们更快地抛弃儒学功课,倾心西学而去。这是张之洞所始料未及的。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废科举、兴学堂可能导致的对儒学的冲击,统治者内部也曾经普遍地怀有过疑虑。在说服当局采纳这一举措的过程中,不管张之洞的真实想法如何,他实际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05年9月2日,他在与袁世凯一起上奏的那份著名的“请废科举折”中就专门强调,只要方法得当,废科举不仅不会有害于儒家经学,还可能因此“昌明”之。其奏折写道:
    “或虑科举一停,将至荒经。不知习举业者,未必其湛深经术。但因科场题目所在,不得不记诵经文。又因词章敷佐之需,不得不掇拾经字。故自《四书》《五经》而外,他经皆束置不观。即《五经》亦不皆全读,读者亦不尽能解,是何与于传经?今学堂奏定章程,首以经学根柢为重。小学中学,均限定读经讲经温经晷刻,不准减少;计中学毕业,共需读过十经,并通大义。而大学堂、通儒院,更设有经学专科;余如史学、文学、理学诸门,凡旧学所有者皆包括无遗,且较为详备。盖于保存国粹,尤为兢兢。所虑办学之人,喜新厌故,不知尊经,则虽诸生备谙各种科学,亦仅造就一泛滥无本之人才,何济于用。应请饬下各省督抚学政,责成办理学务人员,注意经学暨国文国史,则旧学非但不虑荒废,抑且日见昌明。”(注:朱有k3k203.jpg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第111页。)
    然而事实证明,张之洞等人的想法是过于天真了。科举废罢不到一年,他就看到了他“不忍见闻”的“种种恶风怪俗”:“有议请为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并无读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等等。(注:《创立存古学堂折》,《全集》卷68,奏议68,第26-32页。)面对士人弃儒学就西学的“末流之弊”,张之洞“怵然不宁”,在国粹论的启发下,他终于想出挽救儒学的最后一个办法,即以特种学堂的方式保存儒学,创办专门的“存古学堂”。1906年,他在湖北首创这样的学堂,广集儒学图书,延请各门通儒为教员。翌年又奏请各省仿建。在《创立存古学堂折》中,他明确表示,“中国圣经贤传”等中国“国粹”绝不能“听其衰微,渐归泯灭”,而应该“宝爱护持”,以“延正学而固邦基”。(注:《创立存古学堂折》,《全集》卷68,奏议68,第26-32页。)一时间存古学堂遍布全国。然而这些存古学堂自身却是“腐败情景,日甚一日”(注:《学部官报》第58期。),他所寄寓的最后希望不能不随之破灭。1909年,心力交瘁的张之洞终于发出“国运尽矣”的哀叹,弃儒学和清王朝而去。他死后仅两年,清朝统治便土崩瓦解,儒学丧失了封建王朝的依托,从此永远失去了往日的尊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