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北黎事件的真相和责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朱亚鹏 参加讨论


    1884年5月法国当局决定进军北圻。6月13日,中校杜森尼率部约900人的纵队(注:法国海军部档案:BB-4 1957,pp.32~34.),从浪张府出发,进军非常缓慢,21日才到北黎,部队在此休整。第二天下午纵队从北黎出发,晚上在沧江附近宿营,侦察兵发现武装的中国士兵。6月23日早上前锋部队渡河以便掩护主力通过,到达北岸后遭到越南义民的攻击,战斗持续了1个小时,法军伤亡3人(注:法国海军部档案:N°3228 Chambre des Députés,ANNEXE N°6,BB-4 1954,p.35~40.),纵队主力渡河后休息。8时中国一位谈判代表带着清军主将的信函前来交涉。信的大致内容是说中国驻军已知法国要来巡边,但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希望法方与总理衙门交涉,俟命令下达,部队马上撤回中国边界,中国军队不想破坏和局。但法军没有中文翻译,无法了解信函的内容(注:法国海军部档案:N°3228 Chambre des Députés,ANNEXE N°6,BB-4 1954,p.35~40.)。
    10时,中方第二个使者到达法营,希望法方给予足够时间让中国军队转移,以避免冲突,克雷定出任交涉,不得要领。杜森尼告诉使者,他接到的命令不容停止前进,要求中国军队撤退,并表示要见清军主将。下午,中方使者带着万重喧来到法营附近与杜森尼商谈,杜森尼傲慢地命令克雷定接见,要求中国代表到法营谈判,万重喧不愿意,责备“款议已成,何得复生枝节”(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五,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422页。),然后离去。杜森尼等得不耐烦,就让早上来的使者带信给清军主将,“1小时后法军将继续前进”(注:法国海军部档案:N°3228 Chambre des Députés,ANNEXE N°6,BB-4 1954,p.35~40.)。据中方记载,杜森尼狂妄叫嚣“我奉有开赴谅山的命令,有了像我们这样的一支军队,能够直捣北京”,“和与不和,三日定要谅山”,并将中方使者“刃毙一人,枪毙二人”,只有胡弁遇见广东通事放回(注:《中法战争》四,第160页。)。
    下午4时,法军继续前进,但杜森尼下令不准先开火。法军进入清军驻地,双方遂发生激战。晚9时,杜森尼向米乐发电求援。24日战斗又起,清军得到增援,隐蔽在丛林中向法军射击,并包抄其退路,法军急忙撤退,下午1时开始渡河,中国军队没有追赶,5时法军撤到北黎待援。此役23日法军阵亡军官1人、士兵7人,伤军官3人、士兵43人。24日军官阵亡1人,伤2人;士兵阵亡13人,伤20人,失踪2人(注:法国海军部档案:N°3228 Chambre des Députés,ANNEXE N°6,BB-4 1954,P.38~40.)。清军23日伤亡300多人(注:《李文忠公全集·电稿》二,第21~22页。),24日不详。
    
    谅山事变发生后,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先开火,酿成事变,关于北黎冲突的责任亦各执一词。现根据一些新材料可证明责任主要应由法国承担,北黎冲突概系法国当局有意挑衅。
    (一)法方单方面对条约提出重大修改不符合外交惯例
    天津简明条约是李鸿章在法方提出最后通牒的情况下被迫接受的,福禄诺曾借口已将条约内容报告政府,“不能改易一语,无可再商”(注:《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十五,页九。),拒绝李对条约做任何修改,并以孤拔将攻扰中国沿海(注:Un Diplomate,L'affaire du Tonkin.Paris,P.164.)威胁李就范。后接到茹费理要中国限期撤兵的电令,福禄诺迫于无奈,只好自食其言,单方面对条约内容提出重大的修改,这本来就违反外交惯例。
    (二)中方为避免冲突、保持和局尽了最大的努力
    从冲突发生的情形来看,责任也不在中国。6月中旬,中国守军探知法军不断向我方阵地逼近,请示朝廷,军机处明令“不准稍退示弱,亦不必先发接仗”(注:《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十七,页二十二。)。因此6月23日法军渡河逼向清军阵地,中方即派代表与法交涉,并致函法军指挥官说明未奉撤退命令,要求法方给5~6天等待北京命令(注:法国外交部档案:M.D.Asie.Vol.43,P.381。),以避免双方发生冲突。杜森尼表示要见中方主将,万重喧到达后,他却傲慢无理,没有谈判诚意,杀害中国使者,叫嚣“1小时后继续进军”,把中方避免冲突的良好愿望当做软弱可欺,以为“可以踩着中国军队的尸体走过去”(注:法国海军部档案:N°3228 Chambre des Députés,ANNEXE N°14,BB-4 1954,pp.63~87.),最终酿成事变。按照谅山纵队的组织安排,纵队司令部配备5名中文翻译和1名文书,每个据点要有1名翻译(注:法国海军部档案:N°3228 Chambre des Députés,ANNEXE N°14,BB-4 1954,pp.63~87.),杜森尼进军竟未带中文翻译。茹费理后来也承认要是杜氏知道信的内容,冲突也许可以避免(注:法国海军部档案:N°3228 Chambre des Députés,ANNEXE N°14,BB-4 1954,pp.63~87.)。米乐向法国议会作证时说按照军事当局的命令,杜森尼“不是负责一次军事行动,而是以和平的方式进驻谅山”,遇到中国正规军队要请示,杜氏狂妄自大,违反上级命令,导致冲突,米乐只是因为他能够把部队带回来,才原谅了他的过失(注:法国海军部档案:N°3228 Chambre des Députés,ANNEXE N°14,BB-4 1954,pp.63~87.)。杜森尼为推卸责任,颠倒黑白,把谅山冲突说成中国军队有预谋的伏击。按此说法,杜森尼个人应为谅山冲突负直接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