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考信,也是司马迁的治史原则。他二十岁南游江南,遍访古迹,求证于记载,合则用之,疑则存之,非则弃之。重视考信,则要求忠实地记录历史,而不能为当朝者讳。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高祖、武帝等一大班帝王君相都做了忠实的记载,对其丑恶的一面,毫不留情地给予揭露。这种精神,正是孔子“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治史精神的继承。 注重客观而又全面地反映历史面貌,是司马迁治史思想的又一特色。《史记》五种体例,对整个社会人生做了全面而细致的反映。梁启超说:“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①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决不以“成王败寇”作为衡量的尺度,而应该实事求是对人物的具体事迹做出具体评价,这又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特色之一。譬如他评价项羽,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虽是败将,但他却列项羽于“本纪”,以显其亡秦的不朽功绩:“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曾有也”。历史证明,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正确的。 司马迁对政治得失的评价,既注意从意识形态方面分析其原因,更注意从经济角度去论证政治的利弊。如《货殖列传》通过反映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肯定私人经济对社会发展和繁荣所起的作用;《酷吏列传》则又具体入微地揭露了朝廷各项经济行为对社会、对百姓造成的危害。 三 我们的史学研究,时至今日,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学和封建政治对史学的桎梏也早已摧毁,但伴随着这种进步,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批判继承遗产,发扬优良传统,实际上是常说常新的课题。 孔子、司马迁对治史者的胸襟抱负都有较高的要求,治史者应当具有人类赋予的崇高使命感。治史的目的,用一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治史救世。身处专制的时代,治史者更当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大无畏精神去真实地揭露历史。人类要想彻底地解放自己,其道路还很漫长,尽管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治史救世的责任依旧没变。 治史者还应当有宽容开放的胸怀,兼采百家之长,绝不能有门户之见,这是历史评价的基本准则。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与孔子的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历史越往后发展,思想流派越发众多,越发复杂,治史者如何陶冶这些思想从而炼就一双自己独特的史学眼光呢?这是个大问题。 司马迁在评价政治得失的同时,注意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今天的历史研究,除此之外,在方法论上该作哪些突破呢? 孔子主张作史应有“书法”,司马迁在这基础上前所未有地提出作史应当“成一家之言”,这是对孔子史学思想的突破和发扬。作史,不应当成为统治者的家谱、成为权贵者的家谱,这种思想对当今的史学研究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在体例上,《春秋》是以编年体来贯穿各国的史实,在当时这是一个独创。《史记》受《春秋》的启发,创造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例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较《春秋》更科学、更进步。那么,当今的史学工作者如何创造一种既适合描述历史事件又能表现自己历史思考的完美体例呢?这是孔子、司马迁未曾明确道出却以自身实践向治史者指出的努力方向。以上略举数端,举一隅可反三,我想作为一个史学研究工作者,应当是将其谨记于心的。 注释: ①a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可资参证。 ②a《论语·述而》。 ③a《论语·雍也》。 ①b②b《孟子·滕文公》。 ③b《孟子·离娄下》。 ④b《论语·述而》。 ⑤b《论语·卫灵公》。 ⑥b《论语·为政》。 ⑦b孙觉:《春秋经解》。 ①c《论语·八》。 ②c《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c《论语·子路》。 ④c《论语·宪问》。 ⑤c《论语·述而》。 ⑥c《史记·六国年表序》。 ⑦c《史记·伯夷列传》。 ①d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