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封建中央集权制是秦汉史上的一大特点。在秦汉统一的过程中,恰恰是中央集权制加强的重要阶段。照司马迁所写,这时的中央集权制主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郡县制逐渐在代替着封建(封侯建国)制。秦汉时期有分封,是既有郡县又搞分封的所谓郡国制度。但这时的分封,诸侯对皇朝是直接的隶属关系,诸侯对封户主要是衣食租税的经济方面的隶属关系;而不同于往昔“分民分疆土”的封侯建国,诸侯对王朝是相对独立的状况。二是公卿官僚制逐渐代替了世袭贵族制。秦汉时期虽然有了新贵,仍保有世袭贵族制,但中央的公卿和地方的守令,一般来说都不是世袭贵族,而是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僚。司马迁写这种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过程,发挥了“原始察终”的通变办法,把历史事变写得十分具体生动。例如,《秦始皇本纪》中两次关于立郡县与搞分封的争议,《袁盎晁错列传》等篇记述汉初分封与“削藩”的斗争,就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复杂情景。《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更论述了这一历史趋势,给人们以新旧之争的结局必然是除旧布新的深刻印象。 (五)司马迁在写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史中,独具只眼地点了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秦始皇本纪》记录侯生和卢生“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那段议论,是写秦始皇专制的点睛之笔。这要比《殷本纪》中写纣王独裁行为,更具历史特点。而《史记》写汉武帝专制,则比秦始皇更发展了一步。《卫将军骠骑列传》写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奉法遵职”,不敢招士;《万石张叔列传》写石建、石庆等公卿大臣都是对君主唯唯诺诺的“恭谨”之徒;《平津侯主父列传》写公孙弘对皇上阿谀逢迎;《酷吏列传》写张汤等专看武帝的眼色行事;并记酷吏杜周之言:“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汉武帝的专制,说明他的意旨就是法令。在这种君主专制的情况下,公卿大臣无所作为,“为丞相备员而已”(《张丞相列传》),甚至生命难保;士人学者噤若寒蝉,只好钻研儒术(参考《儒林列传》);游侠之士触犯法网,横遭杀害(参考《游侠列传》);诸侯王也朝不保夕,“坐法陨命亡国”(《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者众多。司马迁这些记述,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政治的阴暗面。至于《酷吏列传》记述汉武帝专制,任用酷吏,严刑峻法,以至“盗贼滋起”,“盗贼浸多”,弄得天下不宁,更深刻地暴露了封建专制政治的严重恶果。 由此可以看出,自先秦到秦汉,变法在促进着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布衣将相取代了先秦氏族贵族,君主专制伴随着中央集权发展起来。司马迁抓住这个时期历史发展中政治方面的几个重要特点,写出了它们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通古今之变中突出的成果。 (六)司马迁写历史变化,往往把政治和经济联系起来,注意到了经济变化对政治以及整个历史的作用和影响。经济上的古今之变,司马迁主要写了秦汉国家经济的盛衰。他写当时经济的盛衰,较紧密地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秦之强也,自商鞅变法开始。《商君列传》记述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又说,经过变法,“秦人富强”。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经济日益富足,为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条件。《河渠书》中记述秦修郑国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说明秦兴修水利,使得农业丰收,就“富强”起来,从而才能并吞六国“诸侯”。这使人看到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认识到秦的强盛不是凭空产生,而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他写秦在统一之后,虽然表面上有“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秦始皇本纪》)之说;但是,秦始皇晚年和秦二世统治之时,由于大事兴作,不断用兵,穷奢极侈,“赋敛愈重,戍徭无已”(《李斯列传》),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经济生活搞得很糟了。因为“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张耳陈余列传》),“于是楚戍卒陈胜、吴广等乃作乱,起于山东,杰俊相立,自置为侯王,叛秦”(《李斯列传》)。秦朝就是在国家经济破产,人民起而反抗的情况下垮台的。司马迁指出: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去云蒸,卒亡秦族。”(《太史公自序》)还写过“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平准书》)的话,说明秦朝经济上破产导致政治上失败。经济上搞得男耕女织而不得维持衣食,哪有天下不乱之理,哪有在这种形势下的统治政权不垮台之事! 司马迁写汉代经济,自汉初到武帝之时也有变化。《平准书》就是通过记述汉代财货和财经政策的情况,而观察汉初百年间经济上“物盛而衰”的。汉代经济为什么在武帝之世“物盛而衰”了呢?司马迁指出,权贵豪富对人民剥削和压迫,及其奢侈浪费,造成社会矛盾。同时,又指出,汉武帝南征北伐,大动干戈,使得“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财赂衰耗而不赡”。这样一来,把社会的安定破坏了,把积存的财货用光了,把人心也搞乱了。社会的不安定,人心的混乱,是由于经济衰败引起的。而经济上由盛转衰,除了当时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而外,主要就是政治上的因素了。这是司马迁于叙事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同时,他写汉武帝面对“物盛而衰”的现状,不是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不是改道易辙,而是继续干去,用兵不断,严刑峻法,兴利不已。结果,不是促使经济繁荣,百姓富足,而是百姓破家荡产,流民成群,以致“盗贼滋起”。司马迁还在《平准书》等篇里揭示出,国家经济越是衰败,社会矛盾就越是复杂,政治生活就越是腐败,道德风尚也就江河日下。这样的记述,反映了当时经济盛衰,与当时政治成败密切相关,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压榨百姓,不顾民生困苦,使得国穷民困的罪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