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英〕E. H. 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6页;〔美〕彼得·伯克著,王晴佳译:《西方历史思想的十大特点》,《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1页。 ③〔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8页。 ④拙文引述依据W. R. 帕顿(W. R. Paton)波利比乌斯《历史》(Polybius,The Histories)译出,剑桥1922~1927年版“洛布古典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 ⑤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134、136页。 ⑥据笔者所见,晚近相关专题性研究较少且多缺乏通观考论。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易宁:《论波利比乌的“命运”说》,《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隋竹丽:《波利比阿〈通史〉中的历史观》,《佳木斯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易宁:《论波利比乌的“政体循环”说》,《世界历史》1998年第6期;易宁:《论司马迁和波利比乌的历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易宁:《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观念》,《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4期;郝彤:《波利比乌斯混合政体理论之局限》,《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欧美学者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波氏“实用主义”、“普世主义”等论题,关于“命运观”等则失之偏颇,参阅沃尔特·席格弗里德:《波利比奥斯历史哲学研究》(Walter Siegfried,Studien sur Geschichtlichen Anschauung des Polybios),莱比锡:特布纳出版社1928年版。关于国外学者的更多其他主要研究成果,下文注释中将有所标明。 ⑦波氏《历史》中关于希、修等史家的论断屈指可数,并且多为插叙性质而未能在史学层面予以具体展开。有论者甚或据此认为他从未读过希罗多德等人的著作,参阅保罗·彼得希:《波利比的史学方法》(Paul Pédech,La Méthode Historique de Polybe),巴黎:美文出版社1964年版,第421页等相关论述。 ⑧参阅希罗多德:《历史》,第212、504、379、518、31、231~234页等相关论载。比较参阅肯尼斯·H. 瓦特斯:《希罗多德论僭主与专制君主:客观性的研究》(Kenneth H. Waters,Herodotos on Tyrants and Despots:A Study in Objectivity),威斯巴登:弗兰茨·施坦纳出版社1971年版。 ⑨参阅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6、147、153、351、486、498、508~509、518~519、637、681页等相关论载。比较参阅A. 杰弗里·伍德西德:《修昔底德论权力本相》(A. Geoffrey Woodhead,Thucydides on the Nature of Power),马萨诸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 ⑩波利比乌斯:《历史》第3卷,第293页。 (11)参阅库尔特·冯·弗里茨:《古代混融政体说:波利比乌斯政治思想论析》(Kurt Von Fritz,the Theory of the Mixed Constitution in Antiquity:A Critical Analysis of Polybius‘ s Political Idea),纽约:艾耶出版公司1954年版;克莱格·B. 查姆比昂:《波利比乌斯〈历史〉中的文化政治学》(Craige B. Champion,Cultural Politics in Polybius’ s Histories),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部分(Part III:“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12)参阅保罗·彼得希:《波利比的史学方法》,第312~317页及第六章相关论述。 (13)F. W. 沃尔班克:《波利比乌斯》(F. W. Walbank,Polybius),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30~156页。 (14)波利比乌斯:《历史》,第3卷,第271页;第1卷,第175页;第3卷,第295~297页。 (15)波利比乌斯:《历史》,第3卷,第289页。 (16)波利比乌斯:《历史》,第3卷,第295、277页;第1卷,第175页;第3卷,第269页;第6卷,第453页。 (17)波利比乌斯:《历史》,第3卷,第375~377页;第3卷,第293页;第3卷,第367~369页;第1卷,第175页。参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卷2(“政治较为修明的现世各城邦”)、卷3(“论政体及其类别”)、卷4(“现实政体的类别”)等相关论载。 (18)切斯特·G. 斯塔尔:《希腊历史意识的觉醒》(Chester G. Starr,The Awakening of the Greek Historical Spirit),纽约:诺弗出版社1968年版,第57~77页。 (19)阿纳尔多·莫米格里亚诺:《现代史学的古典根基》(Arnaldo Momigliano,The Clas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20)W. 登·波尔:《修昔底德论希腊进步》(W. den Boer,Progress in the Greece of Thucydides),阿姆斯特丹:北方荷兰出版公司1977年版,第55页。 (21)比较参阅G. W. 特鲁姆弗:《西方思想中的循环史论:从古代至宗教改革》(G. W. Trompf,Idea of Historical Recurrence in Western Thought:From Antiquity to the Reformation),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一章(Chapter I:“The Polybian Anacyclosis”)、第二章(Chapter II:“The Polybius and the Elementary Models of Recurrence in the Classical Tradition”)等相关论述。 (22)希罗多德:《历史》,第489页;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71页。 (23)比较参阅弗吉尼亚·J. 汉特:《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笔下的历史与进程》(Virginia J. Hunter,Past and Process in Herodotus and Thucydides),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彼得·R. 庞西:《战争的必然性:修昔底德悲观主义研究》(Peter R. Pouncey,The Necessities of War:A Study of Thucydides Pessmis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