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芬纳:《统治史》第1卷《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第31、351页。 (18)赵鼎新:《费纳与政府史研究》,《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4期,第211页。 (19)H. Rosenberg: Bureaucracy, Aristocracy and Autocracy, The Prussian Experience 1660-1815, Boston: Beacon Press, 1958, pp.18-19,38-41。按英文“王朝”(dynasty)特指某一王族的统治,即“家天下”。 (20)以上分见: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 edited and with introduction by H. H. Gerth and C. W.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 50;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71页;毕瑟姆:《官僚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第3页;布劳、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阿伦特等:《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21)日知:《东方专制主义问题:政治学、历史学二千多年来的误解》,收入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李祖德、陈启能主编:《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施治生、郭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第41页。 (24)黄敏兰:《质疑“中国古代专制说”依据何在》,《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 (25)王彬彬:《以伪乱真和化真为伪:刘禾〈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中的问题意识》,《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 (26)《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第209页。 (27)《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第1、207页。 (28)译文见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导言第11页。所引英文原词,据Karl A. Wittfogel: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Introduction, p. 1. (29)常保国:《西方历史语境中的“东方专制主义”》,《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5期。 (30)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 (31)赵利栋:《中国专制与专制主义的理论谱系——从戊戌到辛亥》,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第237、255页。 (32)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33)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页。 (34)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3页。 (35)参看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1页以下。 (36)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3页。 (3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5页。 (38)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68页。 (39)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40)章太炎:《秦政记》,《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4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1页。 (42)林达:《心有壁垒不见桥梁》,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59235.shtml。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44)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332页。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