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a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3,No.5(December 1988),PP.1193-1199. ②a周梁楷:《银幕中的历史因果关系:以〈谁杀了肯尼迪〉和〈返乡第二春〉为讨论对象》,载台湾《当代》月刊第74期(1992年6月)。 ③a载台湾《当代》月刊第96期(1994年4月),第47页。 ①b邦雄:《失衡的图像》,载《当代电视》第69期(1995年2月),第41页。 ②b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①c见陈思和《外婆桥?似乎没摇到--从一个失败的例子看旧上海题材的虚假性》,载《电影新作》1995年第5期。 ②c见叶大鹰关于《红樱桃》的后话,载《上海电视》(周刊),1995年第47期。 ①dE·P·汤普逊:《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E.P.Thompson,History from Below),《时代杂志文学副刊》,1966年4月7日。 ②d法国当代史家勒·罗瓦·拉杜里语,转见《史学理论》1989年第1期,第30页。 ③d载《过去与现在》(Past and Present)第85期(1979年11月)。 ④d关于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参见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增订版,第43~51页。 ⑤d陈启能:《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⑥d参见刘爽《历史学功能的动态结构--兼论历史学的科学性及其与艺术的关系》,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1月。 ①e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8页。 ②e对于历史学的这种分类,诸说不一,如有“应用历史学”与“基础历史学”之分,见蒋大椿《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重庆出版社1986年;又有“通俗史学”与“正规史学”之分,见彭卫《中国古代通俗史学初探》,载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历史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又有“通俗性史学”与“学术性史学”之分,见美国史家格尔达·勒纳《历史学的必要性与职业史学家》,载《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e见前引彭卫文,第18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