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赵世瑜 参加讨论

上面的材料往往把社火与古代驱傩活动联系在一起,说明二者存在密切的关系(注:这种关系已为一些学者认识到,见李子和《信仰祹生命祹艺术的交响--中国傩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158页;刘亚平编著:《忙年--春节民俗民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124页。)。从明清时期华北的地方文献来看,绝大部分社火是在春节到元宵节这个期间,特别是在元宵节时举行,如龙门正月十四到十六“随处演戏、办社火、唱秧歌及节节高等戏以为乐”;张北这时“并有社火、高跷、唱各种秧歌小曲”;保安州“街市张灯,狮火、社伙甚多,谓之‘斗胜’”;万全的社火“昼则游行各处,夜则登台演剧”;定襄“街巷悬灯,扮社火,仿古逐疫之意,又有唱秧歌者”,等等,不胜枚举(注:康熙《龙门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138 页:民国《张北县志》卷五《礼俗志祹习惯》;道光《保安州志》卷六《礼仪上》;民国《万全县志》卷九《礼俗志祹民俗祹岁时》;光绪《定襄县补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561页。)。考之古代傩事活动, 一般都在腊月或岁末举行,至此后移了一二十天,但基本上还是在宽泛的大年期间,像正月十五之夜妇女的“走百病”,也具有同样的“逐疫”的含义,而腊月驱傩活动的踪迹却难得在地方文献中见到。其之所以有如此变化,一是因为上元张灯本自佛教以光明逐黑暗的象征,发展到民间“走百病”、“照田蚕”、“除虚耗”等祈福免灾的习俗,与驱傩逐疫的目的相通,故而可以合二为一;二是因为古代社祭传统中也有以巫术形式祈年免灾的活动,社祭的演出就逐渐发展为社火,与傩事活动也有类似之处,而上古社祭与傩仪的重要性也类似,因此,传统的岁末傩仪与二月初的社祭有可能逐渐向对方靠拢,最后选择了元宵这个居中的节目,集中进行源自于社祭、却又在华北汉族地区保持傩事活动痕迹的社火。
    社火与傩事活动的另一个相通之处在于它的“扮”。傩事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是一种模拟性表演,就是它的假面化装,而社火被地方文献与傩联系在一起,也是因为社火的表演者也要进行化装。上述许多材料都提到了“扮社火”(有些误写为“办社火”),具体来说,如前引滦州,“各村又饰儿童为百戏,执戈扬盾如傩状。导以幡幢,肃以仪仗,钲鼓喧阗。衣冠者一人,背黄袱而垂其两端若诿,该神之画像,并进香者姓名榜文也。后拥大纛,尾以金鼓钹铙,擂吹聒耳,挨村迂绕,跳舞讴歌”。或又如前引闻喜,“乡村竞闹社户,所扮鲍老张翁、鱼龙柳翠诸戏外,花鼓、花船皆唱古调小曲,间涂面演拳棒武技。有所谓拐字灯者,择十龄内外幼童八人至十二人饰古女子,宫妆,各持丁字灯架一,两端悬小红灯二,盘旋交舞,排‘天下太平’四字。每一字毕,班立两行,又起舞,乃唐宫旧戏也”。这里都谈到了“扮”。证之其它文献,“更有那小儿童戴鬼脸,跳一个《月明和尚度柳翠》,敲锣敲鼓闹元宵”;或“跳鲍老,儿童戏也。……今俗传月明和尚驮柳翠,灯月之夜跳舞宣淫,大为不雅”(注:各见[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月集第三十三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63-364页; 及[清]陆次云:《湖壖杂记祹月明庵柳翠墓》,大酉山房刊《龙威秘书》本。);或“感竹马之趋迎回旋,应节按辔徐行,莫不扬光掠景,魄动神倾。又有郭郎鲍老,爨舞田歌,文身借面,跌宕婆娑”(注:光绪《长子县志》引乾隆乙亥知县高藩《灯市赋》。)。而这些也都是唐宋以来社火的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把社火当作纯粹的文艺表演形式(比如民间小戏),那么通常就会得出结论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汉族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傩事活动已逐渐脱离宗教性的傩仪,而向世俗性的文艺表演形式转化;但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到社火具有社祭的渊源,考虑到它既游离开岁末的傩事活动,又游离开二月初的社祭活动,在传统上“金吾不禁”的元宵狂欢之夜进行,就可以知道它并不仅是民众大汇演中的一类节目,而仍具有一种“泛宗教化”的特质,也就可以理解在这些地方,为什么是由社火依稀承继了傩事活动的传统(注:实际上,在其它地方的民间社会,傩事活动已明确从岁末移到正月十五,比如江西乐安的流坑村“八房八傩班”,即指家族的每个房支都有自己的傩班,有固定的“出傩”活动。按其“胤明公房谱”所记:“古者岁终而时傩,吾乡之奉此神,亦犹行古之道也。”但实际进行的时间却是正月初二到元宵节期间,前引房谱记载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出傩”的仪式过程时说:“凡房下喜庆,俱得籍以致贺。元宵装扮神像,扫荡街巷。”见周銮书主编《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8-306页。)。
    同时,由于社火与社祭、与傩事有密切的联系,而社祭本是对本境地方神的祭礼活动,祈告本地五谷丰登,傩事也是为一境之平安而举行(至于其它地方是否有水旱之灾,或者是鬼魅疫疠是否被驱赶到其它地方,人们并不关心),因此它必有凝聚社区的意义。我们从社火的具体组织系统、组织过程,以及“闹社户”、即把本社区的家家户户卷入其中的做法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注: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笔者的《论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 期;《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另外,周銮书主编前引书中,亦有史料记载当地傩舞演练的由来:“所由来者,吾族地居谷口,实为闽广山寇经途。扰攘之时,屡遭其害。我先世尝修武备,借戏舞以为训练,内以靖其氛,亦外以御其侮也。然而事虽近戏而周礼不废,似以未敢厚非。……每年冬月,子弟操习拳棍团牌。新春月初,结台演戏,装扮古传,成部教演战阵兵法。”(第302-303页)这显然也是借傩事活动以凝聚社区家族的一种说法,同时又为举行这种可能被士大夫讥为淫祀的活动寻找了合理的借口。)。因此正如前述,社火按“社”这种传统的基层文化社区来组织,来进行,补足了政府设置的基层行政组织所缺乏的文化凝聚职能(其税收的和治安的职能往往是强制性的或控制性的),使“社”一直存在到20世纪中叶,到新的多职能基层管理组织的建立,到社火这种带有泛宗教性的活动被大大弱化,“社”的存在也就成为一种多余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