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16-18世纪的中学西渐和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耿昇 参加讨论

(16)丁兆庆:《法国人1750-1950 年间对中国的描述》, 巴黎1972年重版本。
    (17)弗德里克祹图布丁祹布耶尔(Frederique Touboul-Bouyeur):再版李明神父的《中国现势新志》,该书初版于1696年,1990年再版。
    (18)金尼阁《Nicolos Trigault):刊布利马窦的著作《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巴黎1978年版。
    (19)埃狄纳祹杜科尔内(Etienne Ducornet):《利玛窦传》,巴黎1992年版。
    (20)克里斯蒂亚纳祹费莱蒙(Christiane Frémont ):《莱布尼茨有关中国自然神学的论述》,巴黎1987年版。
    (21)荣振华(Joseph Dehergne):《1552-1800 年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巴黎-罗马1973年版。
    (22)勒内祹西蒙(Renée Simon):《宋君荣1722-1759年北京书简集》,日内瓦1970年版。
    (23)荣振华和莱斯利(D祹D Leslis):《中国的犹太人》, 巴黎-罗马1980年初版,1984年再版。
    (24)沙百里(Jean Charbohier):《中国基督教徒史》, 巴黎1992年版。
    (25)谢和耐(Jacques Gemet):《中国和基督教》, 巴黎1980年初版,1991年再版。
    (26)微席叶夫妇(IsabeLLe et Jean-Louis Vissière):《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选》,巴黎1971年版。
    (27)夏尔祹科莫(Charles Commeau ):《中国清代的日常生活》,巴黎1971年版。
    (28)舒特(Josef Franz Schüete):《利玛窦和其他入华耶稣会士们论中国的艺术和日常生活》,巴黎1982年版。
    (29)阿兰祹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巴黎1989年版。
    (30)沙莱瓦(A祹J祹Savaiva):《平托险游记,16 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巴黎1968年版。
    (31)冉明轩(Michel Jan):《西域、蒙古和西藏游记萃编》,巴黎1992年版。
    (32)尼奈特祹博特卢瓦(Ninette Boothroyd )和弥里埃尔祹德特里(Muriel Detrie):《中国游记萃编》,巴黎1992年版。
    本文的主要资料均引自这批著作,具体引证处就不再一一指出了。
    三、中学西渐的媒介
    16-18世纪,中学西渐以及中国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施加影响的媒介,固然有商贾、游客和使节,但最重要者则应首推入华传教士们,特别是入华耶稣会士们的活动与著述。自16世纪起,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殖民列强便纷纷东来,传教士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来华的基督教、天主教诸修会中,有方济各会、遣使会、多明我会、冉森派、奥古斯定会、巴黎外方传教会、新教诸会等。
    天主教的重要修会耶稣会于1534 年由西班牙人依纳爵祹罗耀拉( St.lgace de Loyola,约1491-1556)创建于法京巴黎,1540年获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批准,1773年由教皇克莱芒十四世解散,历经200余载。 该修会于1814年又由教皇庇护(Pius)七世恢复。耶稣会士入华由该修会的教祖之一济各祹沙勿略(St Francois Xavier,1506-1552)于1552年死于中国门户广东上川岛开始,经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开创新局面,到法国五位“国王数学家”耶稣会士于1687年入华掀起高潮,直至教皇解散耶稣会的教谕于1775年11月15日传到北京(入华耶稣会士们于此后仍从事宗教和学术活动)并由遣使会接管他们在华的设施和财产为止,亦历经200 余载。这些入华耶稣会士们不但活动时间长,人数众多(1552-1800年间共多达925 人),而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大都善于以中西文著书立说,向其欧洲的长老、亲朋以及政界与学界名流们寄去了大量书简和著述,他们实际上是沿革至今的国外汉学的奠基人。耶稣会士们入华前就大都已经是颇有造诣的学才,来华后又遍布北京明清宫廷和全国各地,广交学界和政界人士,甚至与各地巡抚、总督及朝中大臣交往,有的还在朝中居官奉职(如钦天监正),荣任帝师,奉钦命完成重大外交使命(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出使欧洲),奉旨在全国各地从事科学考察(测绘地图、动植物普查)。他们与中国各阶层人士长期生活在一起,读华书,讲华语、着华服、行华礼、奉华俗,故而对中国有某种比较真实而又深刻的理解,与广大中国人民也有一定的感情,这与过去西方来华的那些来去匆匆的过客不可同日而语。当然,由于基督教内部的“门户之争”,诸修会间彼此攻击,由此而引起了震撼欧洲长达2个世纪的中国“礼仪之争”。 这场在中国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于欧洲爆发的大辩论的特征是,各方为论战的需要都在积极地研究中国,争相出版书刊,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中国热”潮流和中学西渐的势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