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史研究:道之体悟(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探索与争鸣》 谢遐龄 参加讨论

四、《老子》与《周易》
    上述中、西道统区别的讨论,决无抑此扬彼的意图。
    然而,为什么抽象道统在中国未占主导地位,却是一个应当关心的问题。
    按本文的观点,道生名器,回答这个问题须考察道,而非考察名器为主。名器不是无须考察,然而这方面的考察须围绕对道的体悟。这种考察既是哲学研究,也是史学研究,还是社会学研究--简直是几种研究的融合。单纯考察名器的史学研究或社会学研究,是不能完满回答这个问题的。本文限于主题,侧重于哲学,实际上也是不完满的。
    先要建立一个论点:中国与西方道统不同,道却是一样的(这个论点的通俗表达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基底上没有根本不同)。严格地说,关于“中国的道,西方的道,是同一个道”的断定,其实只是假定。主张“中体西用”或主张“西体中用”的学者,以及主张“根本无所谓‘体’,唯有‘用’而已”的学者,都可能反对这个假定。但是,只要指出,他们所谓体,与本文的道统相当,他们大概就不会强烈反对这个假定了。
    这样,问题的形式成为:为什么同一个道在中国和西欧发展出不同的两个道统?
    古人说,人能弘道。关键在于西方的思想家怎样阐发道。众多的思想家对道的阐发,可以没想为面面俱到的。然而,尽管面面俱到,总还有个主流、大致趋向--其积淀即形成为道统。中、西道统之所以不同,在于两方的思想家阐发道的趋向不同。本文以两部典籍《老子》、《周易》为代表,探讨中、西两方的思想家对道的阐发的不同侧重。
    《老子》一书主旨是什么?是反对名器。“无名,天地之始。”名器本来是没有的。有了之后,也不要去执守:“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他十分强调消解:“反者,道之动”。名器给社会带来无穷祸患:“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千言中,反复叮咛,反复譬喻,无非反对物化趋势:一方面表现在反对商品经济,反对技术(技术乃至科学,都须物化意识发展之后才可能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表现在反对治国术。国要“治”,说明已有名器(国家),然而老子主张无为。无为者,不用名器也,并非不问任何事。
    老子思想的缺点在于主张恪守原始道统,防止抽象化,从而从根本上反对名器。他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国大民众,就不得不用名器,不得不“往来”、合作劳动乃至交换产品。老子真是思想深刻,不但懂得要防微杜渐,而且要防何渐也一清二楚。西方思想家感叹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良非虚言!
    不过,老子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这不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对中国古人根本要求的体会和表达。老子的道,即自然--自然而然。换言之,随顺人们的要求。自然即人们要求的自由。这自由不是乱来,而是有尺度的。其尺度到底是什么?须到人们中去,观察人们对他们中间发生的各种事情采取的根本态度,才能体悟。老子反对礼法(名器),即反对制定一些规范去强迫人民遵守。可见,老子的思想是代表人们的。当然,这是原始公有制社会的人。这自由是无名器的自由,与西方社会的抽象自由(有名器)全然不同。
    第二,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原始道统畅行的古代,他的主张是倒退的,也是实现不了的。然而,他强调的对名器的消解,却形成为思想传统,以后长期发生作用。所有的物都要消解的(归根)。人们只看到物化,万物生成(并作),我却重视“复”,即物的消解。这样才有生命。物是这样,名器(同是物化所生)也是这样。
    《周易》比《老子》高明,首先在于懂得倒退的不可能。既然物化已达相当程度,“观复”也仅是观而已,回到小国寡民是办不到了。于是既承认物化,又承认物的消解,如此方为生命而“生生不息”。因而《周易》既承认名器,又不拘守于已成名器。
    《周易》之主旨,一言以蔽之,变化以适时而已。名器不可不用。《系辞下》甚至列举古代圣人白伏牺氏起的一系列制器,皆归之于诸卦,视名器为道之当然。人类生活的要求变化了,名器也要随着改变,这就是所谓“适时”。“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即走到头了,意谓名器不再适合人民生活的要求,这时须变更名器,于是则通。只有常通,统治才能长久维持。
    在这种“随时变更”的态度指导下,消解势用是作为不断起作用的因素看待的,因而抽象化极难发展。名器刚一显出凝滞而不合时宜,就被要求变更。西方社会缺乏这个势用的阐发,因而直到晚近才有消解哲学兴起。抽象化道统形成并早已穷途末路,才引起思想家们的普遍注意。
    “易”指什么?“生生之谓易”,指人类生活有不断变动的要求。对“君主”有什么要求?“日新之谓盛德”。法度礼仪等是要制定的,但那只不过是器,不可执守,为其所左右,根本的是道。运用器是为了遵从道,执守器不失道。
    这就是所谓中国的“人治”。西方社会的法治,是抽象化的产物,以名器(典常)运行,故其弊为削足适履,现在西方思想家尽情揭露的异化现象,为其不可避免的后果。中国古代的人治,以道御器,根据人民生活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其弊为必须得人而人又难得,因而人存则政存,人亡则政亡。天子之职在守道。然而,天子生于深宫,长于阉贤妇人之手,何以明道?
    人治还是法治,不是任何个人或集团可以随意施行的。必然性即在道中,也即深深地根源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生活中深深地含着的左右历史的力量,要思想家发现出来,阐述明白。这样的思想家,才是圣人。这种力量,有各种名词标志,道是名词之一。
    事实上,中西文化中道统的不同,在相当早的时代已现出了端倪。《周易》反复阐发治理社会的原则效法于自然界。西方社会在远古就呈现出抽象化的分裂萌芽。血缘关系与伦理关系分裂的西方社会,较易生长出法治。这是因为法权与道德(总称伦理)容易抽象化而与人的自然存在分裂,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对立。而中国的由《周易》体现的道统,不但把这两个方面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强调要随时调整名器以保持其原始的统一。在此道统之下要施行西方式的法治,难矣哉。
    综上所述,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体悟道与道统。各种学问都与当下的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当下的人类生活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要求,首先要辨认出哪些属于根本性的,其次还要研究其实现的可能性与前提。单纯在名器上找出路必定会迷入歧途。体悟道和道统,明了道统的当下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诸可能性,善于运用道的物化势用和消解势用去阐发出新的道统,就既可适应时代的要求,又不会操之过急,提出目前还没有条件实现的目标。史学在这项伟大的使命中担当着主角。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