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阮元学术述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黄爱平 参加讨论

(三)
    乾、嘉、道年间,阮元不仅以其在经学、小学、金石、书画乃至天文历算等各方面的湛深研究和独特贡献闻名于时,而且凭藉学者、官吏一身二任的有利条件,努力提倡学术,奖掖人才,整理典籍,刊刻图书,大大推动了汉学乃至清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1.提倡学术,奖掖人才。
    阮元在任职浙江巡抚、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期间,先后在浙江、广东两地创办了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处所和有利的条件。诂经精舍创建于嘉庆五年(1800)。此前阮元任浙江学政时,曾“聚诸生于西湖孤山之麓,成《经籍纂诂》百有八卷”。至嘉庆五年巡抚浙江,“遂以昔日修书之屋五十间,选两浙诸生学古者读书其中,题曰诂经精舍。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勗新知也”(50)。阮元除亲自授课外,还请来著名学者孙星衍、王昶“先后主讲席其中”,授以“十三经、三史疑义,旁及小学、天部、地理、算法、词章,各听搜讨,书传条对,以观其识,不用扃试糊名之法。暇日聚徒讲议,服物典章,辨难同异,以附古人教学藏修息游之旨”(51)。为了鼓励诸生向学,扩大学术影响,阮元还选择师生平日讲经论史佳作,辑成《诂经精舍文集》,刊刻行世。在阮元的大力提倡之下,精舍士子纷纷致力于学术研究,或通经,或治史,或精研天算,或擅长地理,“至十年间,上舍之士多致位通显,入玉堂,进枢密,出则建节而试士,其余登甲科举成均,牧民有善政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胜数。东南人才之盛,莫与为比”(52),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学术文化的发展。其后,阮元调任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目睹“边省少所师承,制举之外,求其淹通诸经注疏及诸史传者,屈指可数”,“州郡书院,止以制艺试帖与诸生衡得失,而士子习经,亦但取其有涉制艺者,简炼以为揣摩”(53)的空疏陋习,首“倡学海堂课,凡经义子史前贤诸集,下及选赋诗歌古文辞,莫不思与诸生求其程,归于是,而示以从违取舍之途”(54)。道光四年(1824),又仿浙江诂经精舍之例,于广州城北粤秀山麓茂林古木之中,辟地建堂,取汉何休“学海”之义,称之为学海堂,“欲粤士无忘初志,学于古训而有获耳”(55)。堂建成后,当地“修学好古,读书砺行者,皆藏修息游于此”(56),师生讲经论史,考文析字,凡有佳作,亦仿《诂经精舍文集》之例,辑成《学海堂集》刊行。一时间,士习蒸蒸日上,当地学风为之一变。
    兴学教士而外,阮元还十分注重奖掖后进,振拔人才。“督学时,士有一艺之长,无不奖励。能解经义及工古今体诗者,必擢至于前。总裁会士,合校二三场文策,积学之士,多从此出”(57)。如精通经学的张惠言,长于小学的王引之,深研天文算学的罗士琳,精于金石的李遇孙,擅长目录学的周中孚,熟于诗古文辞的张维屏等等,都出自阮元门下,或曾入诂经精舍、学海堂研习。他们济济一堂,各以其学识造诣,共同促成了清代中叶学术文化繁荣鼎盛的局面。
    2.整理典籍,刊刻图书。
    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阮元除自身不懈地从事研究而外,还时刻以提倡学术,繁荣文化为己任,大力提倡整理典籍,刊刻图书。他亲自参予并主持编纂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经籍纂诂》和《皇清经解》三部大书,既反映了当时经学、小学、校勘学领域的成就,也囊括了清代前期经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十三经注疏》暨《校勘记》是阮元较早撰写并主持编刻的经书注疏合刻本。我国经书的最早刻版出现于后唐长兴三年(931),至宋代,各种刻本逐渐增多,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当推南宋时期合刻的附有释音注疏的十行本。自此而后,相继有明嘉靖年间用十行本重刻的闽板,万历年间用闽板重刻的监板,崇祯年间用监板重刻的汲古阁毛氏板流传。各本辗转翻刻,讹谬百出,至清,通行各省书坊的只有汲古阁毛氏本,“此本漫漶不可识读,近人修补,更多讹舛”(58)。随着清代经学研究的盛行,学术界迫切需要一部比较完善的经书注疏本。在阮元之前,一些著名的学者已经对经书乃至诸子书作过不少考证、校勘、注释的工作,诸如惠栋的《周易述》、戴震的《毛郑诗考证》、段玉裁的《周礼汉读考》、卢文弨《仪礼详校》和《群书拾补》等等,但尚未有总汇十三经注疏的校刻本。有鉴于此,阮元立志汇校群经,他凭借家藏宋本十一经的有利条件,又觅得所缺《仪礼》、《尔雅》二经的北宋单刻本,年青时便致力于“校理注疏,综核经义,于诸本之异同,见相沿之舛误,每多订正,尚未成书。”其后步入仕途,供职内廷,又藉分校太学石经的机会,“以唐石经及各宋板悉心校勘”(59),所校进一步详备。嘉庆二十年(1815),阮元出任江西巡抚,在当地官吏和士绅的大力协助下,阮元尽出家藏宋本各经,挑选精通经学,擅长校勘的学者数人,在自己多年来所撰校勘记基础上,进而广泛搜集汉、唐、宋石经以及宋元以后各版本,再次详加校勘,罗列异同,别白得失,辨证讹误。如《诗经》的校勘,所据版本及诸家校本就达十余种之多,其中经本有唐石经、南宋石经残本,经注本有孟蜀石经残本、宋小字本、重刻相台岳氏本,注疏本有十行本、闽本、明监本、汲古阁毛氏本。此外,还参校了唐宋以来诸家校本,如陆德明《毛诗音义》、山井鼎《考文毛诗》、浦镗《毛诗注疏正误》、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惠栋《毛诗古义》、戴震《毛郑诗考正》、段玉裁《校定毛诗》并《诗经小学》等。在广校众本,考文析字的基础上,再由阮元最后加以审定。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撰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十七卷,附《孟子音义校勘记》一卷、《释文校勘记》二十五卷。与此同时,还以宋版为底本,重刊《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并附录《校勘记》,“为书乃一千八百一十叶”(60)。鉴于明末以来学者好以臆见私改古书的空疏之习,阮元在主持校刻时,“凡有明知宋板之误字,亦不使轻改,但加圈于误字之旁,而别据《校勘记》,择其说附载于每卷之末,俾后之学者不疑于古籍之不可据,慎之至也”。(61)但由于该书开雕不久,阮元即调任他处,继其事者急于求成,校对不精,致使“其中错字甚多,有监本、毛本不错而今反错者”,所附《校勘记》“去取亦不尽善”(62)。因而该书刊成后,一些学者陆续有纠谬补遗之作。道光六年(1826),江西书局据部分学者的校记,改正了原版的一些讹误,重印行世。自此而后,该书广泛传播,成为学者读书治经的必备书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